工商业储能,真的在沦为“垃圾资产”吗?| 产业家深度
作者|范舒雨 来源|新能源产业家(ID:newenergy-story)
工商储,还有前途吗?
“我被工商业储能,做局了!”
2025年,中国的工商业储能投资商和从业者们,一定都非常郁闷以及困惑一件事:为啥国外工商储红红火火,国内半死不活?
整个行业都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割裂状态:
大洋彼岸,从欧洲到亚非拉,工商业储能前所未有地大爆发,资本们拿着钱疯抢项目,资产估值一路飙升。
反观国内,却显然集体恐慌。江苏、浙江,两大用电大省的分时电价政策调整,让收益生生腰斩。微信社群里充斥着项目甩卖信息,整个市场一下子蔫了。
前几个月,一家储能公司的员工和我们吐槽,公司已经一个月没发工资,资金链很紧张,估计要撑不下去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来报喜,公司突然被海外一个几个亿的工商储项目砸中,续上命了。
确实,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是建立在政策规定的价差上,换句话说,资产实际上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轻轻一个变动就会坍塌。
中国的工商业储能,难道真的一夜沦为“垃圾资产”了吗?
抱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和多位一线的储能投资人深度对话,最终却得到了一个非常意外的答案:
“工商业储能的真实价值,在今天是远远被低估的。”
当下的困境和低谷,其实症结在于两点:
1、测算模型短视:储能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用当下被政策腰斩的简单峰谷套利模型来测算。这种算法,本身就有局限。
2、投机者们正在离场:之前大量的“地产系”等跨行资本涌入行业,他们看不懂储能的长期价值。一旦短期盈利受阻,他们就是最先恐慌离场的群体。
01
政策大棒下,项目数量骤减2/3
工商业储能,作为国内最早市场化的储能赛道,从2022年开始就维持着高增长态势,在2024年中国工商业储能出货量已经达到10GWh。

2022-2025年中国工商储出货量及预测 数据来源:高工储能
但其一直没有摆脱一个巨大的硬伤——盈利模式高度依赖零售侧的峰谷套利。这个模式也被业内人士戏称为“薅电网羊毛”。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和新能源消纳的双重驱动下,2024年开始各省份的分时电价政策迎来了密集高频的挑战。而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该省份的工商储投资模型得推倒重来。

2025年主要工商业储能省份电价政策变动情况 来源:高工储能
工商储的三大核心区域:江苏、浙江、广东,今年已经就两个省份中招。
在江苏年初遭遇收益腰斩后,浙江也未能幸免:
10月15日,浙江省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优化分时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新规影响下,综合测算下来,浙江工商业储能项目投资回报率至少下降30%。


浙江省2025新版分时电价表及浮动比例(征求意见稿)
政策调整带来的数据骤降是显著的:
2025年10月份浙江省共备案储能项目116个,相较于9月份储能备案项目325个,备案数量环比下降64.3%,规模降幅超61.7%。
即使是和去年10月份相比,数量上也锐减了近2/3。
要知道在前两年,浙江的工商储项目即使是在设备高价时也能做到2-3年回本,大量资本进圈,为了抢项目分成比例一降再降,居间费一涨再涨。
“现在签4/6分成的投资商完蛋了,特别是投资规模大的,现金流都会出问题。”
在收益模式高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内的工商储行业自然经历了一场巨大的“一哄而散”。
但事实上,工商业储能的资产价值真的只和峰谷价差挂钩吗?
02
为什么说当下是工商储的价值洼地?
“我准备急剧地去扩张储能的持有资产规模,明年至少扩张一倍。现在市场很恐惧,很多人在撤,我反而要扩。”
一位深耕浙江区域的投资商告诉我们,他正在逆势而上。在与我对话的两个小时里,他接了五个电话,敲定了两个项目。
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选择反其道而行?
他给出的回答是:“当下工商业储能收益收窄,其实是因为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以成熟的欧洲市场为例,储能的收益大多数其实并不是来自于用户侧的峰谷套利,而是在批发市场对抗波动。而国内因为电力市场化改革导致零售侧这块的峰谷价差缩小,但批发侧的波动还没给够。而且容量市场也没有建设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新巨能总经理马博在前不久的一场论坛里有类似的判断:
"5年内,国内工商业储能的批发侧表前收益将远超零售端表后收益,投资机构需更关注批发市场前景。"
事实上,宏观目标早已锁定:9月24日,我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明确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意味着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性资源的地位不可或缺。
因此,当前价差的收紧,恰恰是短期政策在挤泡沫。
而经历了两年疯狂扩张的工商储市场,混乱和内卷,源于投资结构的高度分散和跨界资本的盲目涌入。
“像浙江现在七千多个项目,但大大小小分的投资商都有两千多个,”一位了解区域市场的人士透露,“绝大多数项目都是一台两台,很分散。”
在大大小小的投资商中,有电力系统出身的专业玩家,也有干过分布式光伏的老兵,而另外一大批则是跨界的资本,以“地产系”为代表。
跨界者“纯资本”的思维导致了极度的恶性竞争:他们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将整体居间费推高,将市场搅得特别乱。
而政策的收紧,让之前快速扩张的投资商们掐下的分成比例严苛的项目直接入不敷出,现金流断裂,只能被迫出清。
“他们不懂电力系统,一看收益变窄,立马就不干了。”这位投资商告诉我们,当IRR因政策变动而低于预期时,这些一拥而上的资本只能选择恐慌式退场。
但这场因为政策调整而引发的行业洗牌,同时也是工商业储能的估值洼地和战略卡位的最好时机。
“我们一开始投资的时候,工商储报价是1.7元/Wh,现在是0.5元/Wh,设备价格基本已经见底,收益当下处于地位,这就是投资的好时候。”
当一大批中小型投机企业正在被淘汰时,行业的洗牌也来到了深水区。
03
未来五年,会诞生中国的“章鱼能源”吗?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到欧洲,会发现其市场上能存活下来的投资商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属性——电力系统背景很强。
这其实是因为储能作为资产的特殊性——强运营属性。
今年,有一家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独角兽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章鱼能源。
章鱼能源仅用两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最大虚拟电厂,在今年7月份它宣布其全球用户总量已突破1000万大关。
这家明星公司可以说从出身开始就是被资本砸重金养大的,2021年它就获得了高盛 & Generation Investment 的5亿英镑投资,今年8月份荷兰最大养老金投资机构向章鱼能源投资超过10亿澳元。它自身的估值达到了150亿英镑甚至更高。
反观国内,虽然几乎垄断了“光伏+储能”的制造链,但市场给到的PE估值却一直非常保守。这种巨大的估值差异,清晰地揭示了资本的价值偏好:
储能真正的利润爆发点,在于资产的智能化管理、调度和交易能力。
很多人以为,工商业储能的运营就是直接稳稳收电费就可以,但事实上整个流程涉及的参与者众多,非常复杂。
不仅要保障储能电站的稳定运行,还需要考量企业的用电情况和经营状况。
“设备宕机或者出点小毛病的情况我们经常遇到,就需要去联系设备厂商维修检查,还会影响收益。有时候收电费,业主也会疑惑怎么收益和说好的不一样。”一位投资商哭笑不得地向我们吐槽。
而在电力市场改革的背景下,工商业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未来可能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多品种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等获取收益。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不仅对设备产品的要求产生变化,对投资商和运营商的要求也更上一个台阶。
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得看到,中国的储能企业正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横向延伸”,以构建更高壁垒的商业模式:
设备制造商正积极向项目开发、投资和运营延伸;纯资方则开始向项目运营、软件开发和交易调度延伸,以确保资产在未来现货市场中的盈利能力。
这场横向延伸的本质是:储能的参与者壁垒已从单一的“制造壁垒”或“资金壁垒”,升级为“资金+资源+运营+技术”的多重壁垒。市场对参与者的要求陡然升高。
“未来五年,一定是储能的五年。”
一位投资商信心满满地和我们说。
而中国储能行业的“章鱼”们,才刚刚开始浮出水面。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能源产业家(ID:newenergy-story),作者:范舒雨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