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炒菜锅+成品配菜 颠覆现有餐饮O2O模式
在你家附有一个“成品”配菜超市,每天下班你会去超市买两个菜,到家打开智能炒菜锅把菜放进去,然后你忙点别的事情。15分钟后当饭熟了的时候,你也许刚洗完澡,就可以坐下来享用晚餐了,更令人惊喜的是你花的成本只有餐馆的一半。这样的生活场景让很多上班族向望不已,在不久的将来它可能会变成现实。这么好Idea,是商业奇才们呕心沥血的结果,奇才们钻研生活中每个细节,把经营当作一门艺术,完美优化成本结构,同时解决客户需求痛点,新的商业模式就这样创造出来了。
邓超和他的金百万(筷好味)正在做这样的事情,筷好味是一家试验性质的体验店,目标不在于挣多少钱,而是推广智能炒菜锅。推广锅的目的也不是想转型靠“智能硬件”挣钱,而是推广 “准成品”外卖。智能炒菜锅+“成品”配菜,彻底解决日常做菜的麻烦,清洁、环保、无油烟,省时、省力、又省钱。这确实很符合现代上班族的生活节奏和品味。
电商纯成品外卖模式成本并不能降低
邓超最初对外卖的设想是,以每家金百万店面为中心,辐射三公里半径内的小区。配送员为自己店面员工。但一年多后,他放弃了,因为配送成本和沟通(电话)成本太高,不赚钱。
即便后来美食外卖兴起,第三方配送成熟,邓超也没把成品外卖当作主营业务。归根到底的原因是,成品外卖突破了空间限制,但还是受制于时间。
在餐厅的成本结构中,食材占比最小,主要是人工、房租、税收、水电成本。纯成品外卖相当于用物流成本置换了堂食产品的房租成本。但邓超认为,今后人工、物流成本会越来越高,甚至超过房租在餐厅成本中的比重,即便现在有美团、饿了么等美食外卖平台,成品外卖仍然难以盈利。
另外一个致命问题是,对金百万这种以堂食为主的餐厅来说,成品外卖对点对点和时效要求非常高,其挑战的仍然是餐厅在高峰时间的产能,突破了空间限制并没有突破时间限制,依旧有增长瓶颈。成品外卖不但没改变原来的成本结构,而且延长了管理环节,增加成本,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低成本运营不能解决客户痛点
接着,邓超又开始做半成品,也就是净菜外卖。这在理论上确实可以突破餐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如前所述,原材料在大型餐厅中占据的成本比例不大,菜品由中央厨房配送到各个门店,然后再依托各个门店配发,借此,中央厨房多处理一份净菜的边际成本很低,却释放了餐厅闲置产能。
邓超还花了大价钱去做推广,比如一元一份土豆丝。结果一年下来亏损1000万元。因为复购率太差,平均每个客户每个月复购还不到一次。为什么复买率这么低呢?只能说明产品本身出现问题,它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客户需要,或者说这个商业模式并不完整,客户的痛点也只是解决了一半。准成品的菜配好,送到用户手里,用户也未必愿意下锅翻炒,一个是麻烦,另外,很多人不会炒菜。因此,除了把菜品搬进用户家里,还得为用户配好“厨师”。智能炒菜锅+成品配菜的模式就此产生了。用户只要预存500元菜金就可以免费领取一个,智能炒锅,如果你看这样的推广活动,也许你会毫不犹豫的去领一个,因为单独买一个智能炒菜锅就不只这个价。
有个朋友实际上一年前就买了智能炒菜锅,因为他自己不会做菜,天天在外面吃很多时候感到很腻味。于是他买了智能炒菜锅,品味方面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但并没有改变他多数时间在餐馆吃饭的局面,原因是洗菜、摘菜也是很麻烦的事情。超市有成品配菜可以买,一是品类少,二是太远不方便。如果社区出现了成品配菜,可能是他的福音。
C端到B端面场景应用创新
邓超的野心不只是针对C端,他希望重新定义外卖的模式。目前金百万已经有这样一个业务,就是由几个服务员带着锅去某个公司,直接在公司大堂现做现卖,向员工供应。现在很多工业区自带食堂,有些工业区甚至有些偏僻,食堂饭菜令很多员工不满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个性化做饭模式,让很多员工都很满意。
还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针对B端做服务商。“比如你想开个快餐店,那只要买我的几口锅,由我们配货就完了,不需要厨房和厨师”,邓超说,这个计划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生态远景,它不会像美团那样疯狂扩张,只是围绕成熟社区,挑选比较成熟的饭店合作。
以上案例总结出3个关键点:成本结构优化、创造新盈利点、客户痛点满足。不管是传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还是互联网+环境商业创新,以上三点都必须满足,否则,我们看到的失败案例只能会多一个。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