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会像深圳房价暴涨40%吗?
深圳楼市在3·30新政后几近失控。不到两个月时间,部分热点区域,如前海、龙华、宝中等片区“跳涨”,房价飙升近40%。5月23日,深圳关外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为19892万元/平方米,较4月份大幅上涨65%,而关内则远低于这个幅度,仅为0.01%。
截至目前,深圳市政府并未对飙涨的房价进行干预,仅从舆论上引导市民理性购房。一位政府人士直言,这是市场行为,地方政府控制不了。
猛一听深圳房价暴涨40%甚至65%,无疑让整个市场都兴奋起来。但实际上,真有那么可怕吗?深圳房价暴涨40%还只是个案,并不具备普遍上涨的因子。
根据安家监测安居客深圳房价走势观察发现,深圳房价的确从3月的29436元升至5月的33236元,但离暴涨还有很大距离。虽然个别地区、个别楼盘出现房价暴涨属于个别现象,但是很容易造成恐慌心理,对人们的预期改变有很大影响。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自房地产整体形势复苏以来,尽管一线城市房价均止跌反弹,但似乎只有深圳的房价上涨表现出了不输于A股指数上涨的速度。
深圳楼市近期的表现在一线城市中一枝独秀。隶属于深圳规土委旗下机构的一位智囊专家日前公开表示,深圳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库存不足,没有新地可用,旧改的周期长,难度也大,供求关系紧张会长期存在,到今年年底,深圳房价上涨的速度会很快。
由于该智囊专家参与了多年房地产调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一周后,该政府智囊专家又改变口风发文安抚,列出深圳住宅批准预售、住宅投资量、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等数据,表示楼市后期供应将保持充足,市场不必过分紧张。只要限购不取消,大规模的投机就不会存在。
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我们就只能呵呵了。回顾2014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均值为10.6,其中深圳、北京、上海、福州、厦门5个城市遥遥领先,深圳高达21.7,超越北京跃居首位。
的确,深圳深受各种政策以及划为直辖市等多重利好,房价上涨有了长足发展,作为净流入城市,房价上涨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被深圳房价收入比赶超的北京,房价也会来一个暴涨40%甚至更高吗?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当黄浦湾将上海顶豪市场的标杆定在38万元/平方米时,北京的顶豪市场却开始向50万元挺进。日前,合生霄云路8号即将推出空中四合院产品,起价36万元/平方米,最高单价50万元/平方米。业内人士表示,虽然50万元单价的顶豪只是极个别项目的极个别产品,但今年京城顶豪市场量价飙升的局面已经确定,以单价10万元项目为基础、20万元项目为顶部的格局将初步形成。西宸原著、融创农展馆项目、北平府等位于四环内核心城区的全新项目将率先触顶20万元级别。
当前的市场特征是地价攀涨,房价被推高,高房价形成对有效需求的挤出。一批有效需求需要借助保障房市场来解决住房需求。不管自己实力如何,因为高拿地价被迫开发豪宅,而这种豪宅基本上是以房价为标准,即所谓被豪宅甚至伪豪宅。
豪宅房价再高跟普通百姓也无关,这是任志强等经常说的一句话。安家新媒体认为,房价上涨,即使它是豪宅,也不可能跟普通百姓没关系。如果说市场是一个混乱没有规则的市场,就和普通百姓有关系。但是安家新媒体并不否定豪宅的存在意义,还是坚持应该有豪宅甚至超级豪宅,而且房价也应该有贵贱之分,豪宅房价再贵哪怕是今天都有存在的理由,只是应该给市场一个完善的竞争机制。
伴随着豪宅市场的集中入市,市场格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北京楼市被“豪宅化”的速度正在加快。“近两年,北京五环内住宅用地供应仅14宗,四环内仅有5宗,而未来四环内基本已经没有住宅用地。目前,五环内商品房住宅部分仅有存量合计在8万套左右,而四环的存量不足1万套。”北京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预计,今年北京四环内的新房房价已普遍迈入“8万门槛”。
所以,北京的豪宅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各种政策利好刺激下,不涨才怪呢?
但是,北京豪宅的实际成交价并没有那么夸张。北京住建委网站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2015年北京市单价5万元以上的豪宅成交570套,成交面积10.78万平方米,成交均价为68139元/平方米,成交总金额73.45亿元。其中单价位于5万-6万元/平方米之间的豪宅成交占比46%,6万-7万元/平方米之间占比26%。成交均价超过10万元/平方米的项目仅有两个,分别是万柳书院和长安太和。其中万柳书院是最高成交价格,为130925元/平方米。
最近,通州备受关注,一般情况下,通州房价是北京楼市的晴雨表。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通州楼市整体价格在今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趋势,截至5月25日,已签约新建商品房住宅合计2878套,成交均价为22226元/平方米,同比上涨2.3%。横向对比,通州在北京房价涨幅排名中居领先位置。通州楼市供应的稀缺确实有利于在售项目涨价,但是涨幅会很大吗?这需要打个问号,毕竟通州的“副中心”规划的实现效果,目前仍需打个折扣。如果通州房价难大涨,北京房价大涨的机会也几乎不存在。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