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需求侧管理是能源管理重点
大力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改变传统能源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推行节能型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贯穿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去。
能源需求侧管理的涵义就是能源部门(主要是电力部门)作为供应侧(Supply-side,即供给方),采取行政和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需求侧(Demand-side,即用户方)利用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改变能源需求方式,在保证能源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费量和负荷水平,从而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增加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换句话说,需求侧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能源需求方行为加以影响促使其自发降低对能源的消耗,从而增加能源使用的效益,降低能源需求的增长。
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脆弱成为难以避免的问题,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年,中国经历了各种能源的短缺局面:电荒、煤荒、油荒、气荒等等层出不穷,其原因归根结底都在于中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超过了能源供给的增长,由此产生的缺口导致了能源紧张的局面。
一般情况下,这些能源短缺情况产生都具有一定特殊原因,比如季节因素、时间因素或者一些偶发因素,普遍是一种国内性质的短缺,而不是世界性的,所以可以通过进口、动用库存扩大供给来缓解,但这种做法毕竟是暂时性的。
长远来看,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方面。为此,中国对于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国家各层领导也把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并且多次强调相关方面要坚持不懈抓好这项工作,要求通过政策措施的逐步完善还有其他配套工作的推动加快形成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机制。
要建立健全行政法规。通过法律的制定,明确规定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中介及研究机构、电力用户这几个方面在能效管理和需求侧管理中的作用、权利和义务。
明确国家各行业、各地区发展发展方向,鼓励节能服务行业发展,为节能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能效管理和需求侧管理过程中加快相关投资的税收及财政政策的建立,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发展方向,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刺激使用单位自发提高能效;二是通过给予适当的补贴,降低能效投资和投入,达到鼓励的目的。
可以允许收回需求侧管理项目的投入以鼓励更多人投资需求侧管理项目。重点支持需求侧管理新技术的研究,支持需求侧管理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等,给予业内足够的正向激励。
建立健全的机制包括服务竞争机制、需方资源竞争机制、需求侧响应机制和能源效率执照交易机制等等,所有机制建立的目标都是要鼓励资源节约和能效提高。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