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农民更富目标绝非易事
李克强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改进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办法。
当前粮食收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农业部前常务副部长万宝瑞忧虑农产品临储政策已经造成数百亿元的隐亏。近日,他在《人民日报》撰文称,2013~2014年我国临时收储玉米6919万吨,临储棉花629万吨,每吨棉花库存1年的利息和维护成本在2000元左右。临储菜籽油高达600万吨,若按当前市场价格销售,价差损失超过150亿元。食糖临储库存累计500万吨左右,隐亏估计超过200亿元。
万宝瑞认为,主要农产品边收储边进口,造成政策成本过高,在国内粮食连年增产、库容紧张的情况下,进口激增进一步又加剧了国内“卖粮难”局面。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激增的农产品成本,蚕食了大部分利润空间。万宝瑞认为,从1995年到2011年,我国3种谷物和大豆每亩的产出量分别增长29.1%和32.8%,但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每亩总成本分别增长110.2%和91.8%,收益率都明显下降。?
种粮投入在增加,但利润空间被挤压,这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数据显示,2011年,种植苹果、蔬菜、花生的每亩净利润分别为4612元、2558元、723元,而种植3种主粮的每亩平均收益只有251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手流转土地后“非粮化”现象较为突出。截至2013年底,有些种粮大省土地流转后“非粮”比例增加了20%~30%。
近日到地处农村的粮食企业走访,看到小麦长势良好,据农业部门介绍,今年小麦墒情较好,为夏粮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思忖2015粮食市场的趋势,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经济新常态对粮食生产流通的影响;二是新年小麦、稻谷托市收购价维持上年不变;三是国际国内粮食持续有差,国际粮价继续打压国内粮价,国内进口粮食配额没变,但是走私粮食,主要是大米数量不小。四是中央提出“三农”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目标,农业产业化,适度多形式规模经营,资源节约,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价格,政策资金投入是措施或手段,这是对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概括。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日前说,全球粮食市场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产量增,石油价跌,美元强,全球粮油价格大幅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又一次成为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要矛盾。当前国内粮食市场,整体长期供给偏紧与具体品种阶段性供给过剩的矛盾交织,稳定粮食生产难度加大与粮食价格下行矛盾交织,利用国际粮源满足国内需求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粮食市场的矛盾交织,预计2015年国内粮食市场继续延续上年走势,政策性收储矛盾和压力很大,会逐步转换成粮价下行。
我赞同尚强民的观点,随着经济的新常态出现,导致粮食有效需求下降,国内外粮价差价很大,2015年新年度粮食生产墒情不错、预期较好,不排除今年粮价有可能下行,小麦、玉米托市和临储收购2015年维持2014年不变,这也是诱因和信号,不再提高政策性粮食收储价格,引导市场形成粮价,缩小国内外粮价差距。
鉴于当前市场粮价市场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粮食补贴的粗放,国际国内、现货期货两个市场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加快粮食、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进度,关键点是如何确定目标价和市场均价,还有如何精准操作,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真正给种粮农民以实惠。2015年要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探索按卖粮给予补贴收购的办法,农民卖一斤粮给予最低收购价一斤的收购,然后逐渐扩充到整个种粮补贴范围。
在现阶段必须坚持口粮,也就是小麦、稻米最低收购价政策,口粮要实现完全自给,没有对外依存度,不过要改变目前的粮食补贴形式,探索改进粮食补贴方式或方法,按产量或播种面积补贴可操作性差,最好按农民卖一斤粮,国家给予一斤补贴,改变按承包地给予甚至平均分配粮食补贴的办法,增加各类补贴的准确性或指向性。
中国特殊国情粮情,决定了粮食价格不能也不会由市场完全决定或形成,必须利用两只手,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现货和期货两种实现形式,而托市收购政策就是粮食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结合体。粮价扑朔迷离,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只能用于受国际市场制约的品种,诸如大豆、棉花。小麦、稻谷必须长期坚持最低收购健政策。
时间和实践已经证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管用,效果良好,不是象有些所谓的专家或企业说得一无是处,扭曲市场,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可操作性差,短时期不可能完全实现。中国的粮食市场和价格绝不会一蹴而就,单纯由市场起决定作用,是无稽之谈,必须两只手都要用,托市收购必须长期坚持,只不过在收储主体和监管方面加以完善。
小麦托市绝不是所谓的脱市,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将粮价下行时粮食托底托住粮价的功劳,丢掷一边,把小麦托市收购说得一无是处,扭曲价格,背离商品属性,简直是夸大其词,粮价一路走来,稳中有升的态势,说明小麦托市没有扭曲价格,是随着成本增加的自然上升,有资料显示,农业种植成本持续增加,种粮仍然赔钱,那种“不能再提保护或增加种粮农民收益”的论调,纯属胡言乱语,纸上谈兵。?
2014年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关键词是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突出中西部发展,解决城镇化资金渠道单一的问题,同时必须优化布局和形态,守住住土地红线,城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早在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指出,中国农村的人均工资收入很可能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而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见种粮收入已经退出农村居民收入的首项。 ?
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包含四大部分:售卖农产品的收入、打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2012年农民工总量增长了3.9%,农民工月收入比上年增长超过10%,使得2012年农村居民打工收入增量最大。2013——2014年仍然延续这种形态。?
此外,近几年售卖农产品量价齐升,使得农村居民售卖农产品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再加上这些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如提高医保标准、全覆盖低保等,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增幅一般高达20%以上。?
但是农民收入是不是能够保持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势头,主要是在于全年农业生产能不能持续稳步增长、农副产品价格能不能在兼顾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利益的同时有一个稳步的提高。
农民“收入倍增”进程艰难而曲折,绝非易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是工资性收入,但是农产品的售卖收入,也是不可忽视的渠道。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应不断理顺、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真正“合理”利润。
坊间对官方统计的基尼系数颇有微词,普遍感觉基尼系数被低估了,可见缩短城乡剪刀差绝非一日之功,从农民收入以及城镇化农民住房的窘境可见一斑。一句“合理”历尽数十年,几多艰辛和酸楚,实属惨淡经营。
尽管粮食连年丰收,生产流通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粮食生产流通基础很脆弱,粮食市场一放就乱,一调就紧,抬价抢购,低价竞销时有发生,中间流通环节过多、过乱,物流成本过大,农民不是最终最大受益者。
粮食丰收,农民不增收,粮食市场价格反而不稳定,究其原因: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大为受挫;粮食生产和流通结构发生质的改变,南北重心转移,主产区大多变成主销区,调出省份变成调入省份,粮食宏观调控乏力;粮食进口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品种调剂了,除小麦外,大豆、粳米、玉米都需要进口补充。
粮食市场及价格变动无序,忽高忽低,甚至背离价值;制约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刚性因素愈来愈多,耕地、气候、成本、补贴、政策、市场、进出口等等。不少地方停留在“口号农业”、“咋呼农业”,地方政府单纯强调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基层抓粮务农保粮安的积极性基本没有了。
有资料显示,尽管国家一再提高小麦、稻谷、玉米最低收购价水平,2011年左右的小麦、玉米、稻谷平均最低收购价仅是14年前价格水平的90%,1997年国内小麦、稻谷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了2000元/吨的水平。而十几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物价水平、人工工资均出现大幅度增长,唯独粮价“温文尔雅”,某些年份或时期还下行。
一直以来,农民卖粮的价格和市场价格中间有个差,这是中间商的利润,有人戏称中间盘剥。2004年粮食“三放开”以后,多种市场主体蜂拥而入,粮食收购市场热闹非凡,原先国有粮食购销网络打破,阵地萎缩,个体粮食商贩和经纪人直接到田间地头不等农民晾晒整理,就以较低价格收走小麦、玉米,这就是农民得到的终极价格,比市场价低5——1毛钱。
以益海为代表的外资粮企意图打造全产业链,控制粮价。再加上几家央企意在大量收储,控制市场,近年来粮食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价值,价格的反季节不规则性和小麦、玉米价格的倒挂,整个粮食市场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左右下,呈不规律、不规则波动,几家欢喜几家愁,农民始终处于下风。
据统计,农民出售农产品价格,仅为最终销售价格的30%左右。也就是说中间环节拿走了农民收入的七成。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相当突出。粮食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流通环节中梗阻太多,二次增值结算根本不能惠及农民,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游离中间,提价幅度考虑城镇居民过多,对种粮农民无关痛痒。
探索改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形成机制,从长期来讲,仍要小步快跑提高粮食价格。面对市场粮价形成的复杂性,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的双重性,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的两个作用,国家应较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时,否则幅度太小,步伐太慢,不能弥补生产成本。
最后要说的是,实行合理划分和有效利用国土空间,推进国土主体功能区战略,提高城镇建设土地集约化程度,宜粮则粮,宜农则农,中央和地方实行对粮食主产功能区保护和补偿政策措施,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贴,让农民能种粮、会种粮、好种粮、种好粮、收入增。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