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与环境疮疤切割
柴静就是柴静,总是出手不凡,其视频调查记录片《穹顶之下》一经各网站播出,反响巨大,收视过亿,堪称2015名副其实的年度大片。
能有如此轰动效应,不仅是雾霾乃民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也在于片子在深厚度及表现方式上的诸多突破,加上过往影响力和自费百万拍摄,一介女子能够这般任事,凭单薄之力屡屡敢捅社会重大疮疤,有信念而执着前行,令人感慨而敬佩,新任环保部长发短信向柴静致意,同样透视了官方的态度。
有人对柴静的作品内容也有苛责,但在当下中国错综复杂的局势下,能够将问题以最大程度公示于众,女儿为引,由己及人,不悲切,不放弃,娓道而力道,触动广泛的社会拷问,这已是柴静在有限条件下的重大社会贡献,又有几人能够做到那?
当下困扰中国的生存环境危机是全面的,雾霾问题和其它问题是相容相生的。天空飘荡的是雾霾,地面水质土壤恶化触目惊心。
我们欢呼三十年走过西方一百年的工业化奇迹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另外的江河满目疮痍的景象,不得不反思人定胜天和权力不受约束个别人拍脑袋决策的严重后果,亡羊补牢的成本已高不可攀,一些人纷纷选择了逃离,而我们当务之急应该做些什么那?
生存环境危机是最大社会公共危机之一,政府和民间上下形成共识互动无疑是必须的,其中政府又是决定成败的最主导要素,而解决好社会历史问题切割尤其刻不容缓。这个瓶颈几乎涉及到当下诸多领域,导致操作层面的混乱不堪和事倍功半。
所谓切割,就是不管过去如何,现在就此切住,与过去行为彻底告别,现在观察,新一届中央有决心和有动作,但落实下去,也是十分艰难的。而如不进行切割,所有改革和拨乱反正,只能是一时之效,最终仍会被老汤大酱缸所污染稀释,甚至越来越不可救药。
从《穹顶之下》中露面的各行各业相关采访人物中不难发现,所有的人虽都是雾霾成因的参与者,而所有人似乎又有合情合理的原因洗脱自己的问题,环境破坏倒成一种社会胁迫和谁不破坏谁傻逼,法律法规形同虚设等于零。
市长可把责任推到省长身上,说为了保住GDP,钢厂厂长可把责任推到市长身上,说为了保就业,车主可把责任推到汽车制造厂厂长身上,说它们生产不环保的车我才能开,油标委主任可把责任推到国务院身上,说这样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环保不执法可推到没有相应权力上。
互相推诿中,我们的环境就成现在这样子了,此种情势下,民众买了车而不开车来保环境,显然就成了一种另类荒唐。一个社会,人人可以把主动被动参与犯错的责任,轻巧的推诿掉,说明这个社会的危机已经十分的深重。另一方面,中国也到处飘荡着阴谋论的雾霾,我们长期生活于内斗不休的环境里,觉得一切的阳谋都已反常,这同样是社会病的不轻的表现。
要解决环境治理问题,完成隔断式的社会切割,政府应最先行动,并解决好三个匹配。一是以法治国,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遵守法律,法大于权;二是公共决策必须广泛形成民主决策的机制;三是允许社会监督,并保证监督者不受打击报复。
不受约束的权力,不仅会造成绝对的腐败,也会导致环境的绝对破坏。这已是被无数的历史所反复证明的事实。
另则是,解决环境修复问题,固然要聚集财力,但着力点不能放在加大民众负担上,应是在已有财力上搞好分配,加大环境修复投入,减少社保之外的其它开支,同时,鼓励社会有偿投资参与。破坏环境得利者逃之夭夭,让留守者殚精竭虑,本身有悖论。
为了修复环境的千秋大业,GDP增长即便是阶段性掉的很低,都是值得的。开宗明义并执行透明,民众过段苦日子,相信大部分会理解。中国财富增长已达到了一个阶段极限,社会公平和环境修复意义超越财富的简单增长。
《穹顶之下》能够顺利生产,除了柴静的个体努力,也是一种政治环境正能量的积聚过程,环境问题的反思对体制冲击是全方位的,先抛弃惯有的阴谋论,就如柴静美国生女一样,母亲角色无须被“公知”角色所绑架,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光明磊落的就此切割。
雾霾笼罩的穹顶下,一个女子在进行着一场100多分钟平静演讲,会场内同样平静的出奇。而场外的中国,熙熙攘攘,利益纷争,不择手段盲目牺牲环境的所谓建设者,洋洋得意。与此对应另一景象是,各大电视台发疯式展开歌唱PK,一夜成名已淹没了柴静式呼喊。
泛泛让人敬畏天不可靠,泛泛让人敬畏道德不可靠,就此切割,严苛让人敬畏法道最可靠。这种法道,不只是制定了法律,而在于法律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而在于没有超越法律之外的人为干预。
否则,柴静的演讲只能是一次演讲,无论当时多轰动。中国人很健忘,感动的力量有时限,官员自我把持也有时限,真如此循环,更多人就不会再学习柴静去演讲,纷纷千方百计把女儿生在美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