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消费为主将长期影响环境生态改善
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煤炭的大量消耗,也给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尘,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二氧化硫和粉尘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15899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909万吨,烟尘排放量为23750万吨,均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由燃煤造成的排放量占到了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70%和烟尘总排放量的85%。二氧化碳所导致的温室效应日趋明显,同时由于煤炭大量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还导致中国超过40%的土地遭受酸雨的侵蚀,全国大中小城市中有82%都受到了酸雨的影响。
“十一五”以来,中国发电用煤年均增加1亿吨以上,煤炭消费增长过快,给煤炭安全生产和运输带来较大压力。尽管关停小火电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全国还有20万千瓦及以下纯凝火电机组约7600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火电装机仍然较多。
电力工业发展日益受到环境与资源的制约。伴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煤炭资源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而煤炭发电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中国北部和西部大型煤炭基地水资源缺乏。
2009年,中国火电行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分别占各项总排放的50%、49%和36%,如何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是电力工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外,在煤炭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其他环境污染物,引起地面沉陷、地下水系破坏等环境生态问题。
近几年,中国煤炭消费量持续大量增加,虽然在燃煤电厂开始装备脱硫设备,但是煤炭燃烧引起的各种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日益严重。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承担减排责任的呼声不断地升高,对中国环境污染的指责以及因此给中国带来的外交压力与日俱增。
此外,发达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市场准入等条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贸易技术壁垒或贸易限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碳排放和硫排放将继续增加,煤炭大规模开发利用带来的土地塌陷、水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
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给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阻碍,成为发达国家牵制中国工业化进程、迟滞中国迅速崛起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切实抓紧抓好的一项重大环境治理工程。
中国核电、水电等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压力巨大,未来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甚至会超过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预计到2030年,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将增加60%左右,其中增加部分的三分之二都是由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因为发展中国家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必然需要更多的能源资源。
预计到205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现在再翻一番,对大气环境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之下,既不能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牺牲发展速度,也不能完全不顾国际压力、任二氧化碳排放肆意增长,高碳为主能源结构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切实得到改善,中国要为此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