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质量提升中找定力
面对今年以来GDP的下降,不仅很不习惯,甚至还会产生“中国经济是否会走向通缩”的担忧。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为7.4%,其中第三季度GDP增长仅为7.3%。对于习惯了GDP增速9%以上的市场人士,面对今年以来GDP的下降,不仅很不习惯,甚至还会产生“中国经济是否会走向通缩”的担忧。
对中国经济心存忧患意识,固然是有必要的,但是,系统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的其他表征,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更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地唱衰中国经济。
对于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判断,在持续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之下,GDP已经构成了我们观察经济趋势的核心维度,甚至一度成为我国启动经济刺激的主要凭据。但是,如果严谨地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当一国经济告别“人口红利”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时,GDP增速的高低,不仅不构成研判一国经济趋势的核心维度,甚至GDP增速呈阶段性下滑也是必然的。
之所以有此论述,一是因为一国经济告别“人口红利”本身就意味着传统产业遭受成本困境。就我国而言,近年来随着人力、土地等要素资源成本的急剧上升,传统产业已风光不再,而传统产业又是我国吸纳劳动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以此而论,应该说,对当前我国经济趋势的研判,就业率指标要远较GDP增速更为重要、亦更为准确。
二是因为一国经济告别“人口红利”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周期。同样具体到我国而言,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之后,一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以中低端加工制造为主,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在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固化了30年之后,欲想较短时间就能实现彻底扭转,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事实上,只有我们具备上述结构性思维,而不是仅凭GDP增速对当下经济进行单向性审判,那么,对我国当前经济所呈现出的诸多表征,我们反而应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惊喜。
以就业指标而论,我国年初设定的全年新增1000万就业指标,仅前三季度就已超额完成任务(1082万)。在前三季度GDP增速仅为7.4%的情况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仅能够控制在7%的红线下方,而且事实仅为4.07%,要知道,在失业率同样如此之低的2007年,却是以GDP增速高达11.4%为前提支撑的。
对前三季度就业指标提前完成的意义,我们怎样高估都不为过,因为,对于已经告别“人口红利”且人口规模高达13亿的人口大国而言,就业永远是确保我国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
再以经济结构优化和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而论,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自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首超第二产业后,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继续领跑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上升达46.7%。虽说距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70%仍有很大差距,但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无疑又进了一步。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8个百分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已在明显收窄。
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日趋变得均衡,这是我国经济已渐入新常态的又一大特征。
当然,除此之外,对当前我国经济进行审视,我们还需要结合房地产的急速下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维持稳健以及全球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等因素,只有如此,我们的判断才能做到全面而客观。
之于当下而言,在我国经济已经迎来较有质量的换挡期之际,面对阶段性经济增长的下滑,我们需要的不是庸人自扰,而是着眼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定力,只有坚定“新常态”下的发展思路,我们才能不重蹈“GDP逢低必刺激”的覆辙,我国经济才能在有质量的换挡期之后,迎来更有质量的新一轮发展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