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董事会试点要解决形神合一问题
前数日,新华社记者登门访问提出央企频频爆出巨亏、高管腐败与央企董事制度改革问题,近10年已有近60家央企先后引入外部董事,我是有什么说什么。他们以新华视点形式发表了,份量较重,标题是追问巨亏腐败背后的央企董事会:是什么催生了“花瓶董事”?很尖锐。确实,央企巨亏腐败, 董事们干什么去了?要问一问。华生、刘澄等学者的观点,大致与我相近。
国资委一直倡导以引入外部董事为主要特征的央企规范董事会制度。这项工作自2004年国务院批准试点、2005年10月宝钢集团第一家启动以来,已足足推行近10个年头。截至6月底,113家中央企业中,已有59家中央企业引入外部董事制度,涉及石油、钢铁、电力、通信、运输、军工等众多行业。
引入外部董事为主要特征的央企董事会制度试点, 一个重要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内部人控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从已建立规范董事会制度的五十多家央企企业制度层面看,形式上基本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然而,外部董事的引入,并没有取得设计者理想的成效。审计署日前披露的11家中央企业审计结果显示,11家央企存在包括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巨亏、滥发职工福利、资金违规使用等诸多问题,而这11家央企中,有5家已先后引入外部董事制度。比如,从2008年到2013年期间因重大决策失误接连爆出超百亿元巨额亏损以及被查明高管贪腐事件的中国远洋集团,2011年即已引入外部董事制度。一些央企的董事会制度,形式上是像现代企业,但神不是,内容上差距依然很大。下一步,要解决形神合一的问题。
名为谁所提,话为谁所说,权为谁所用,利为谁所谋。表面上看,外部董事由出资人聘请指派,但实际操作中,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对于外部董事的选聘和评价都极为关键和重要。在决策上如果顺着企业负责人,对外部董事自身有利;而如果对于企业负责人主张的决策投反对票,很可能将来就面临下课,下次再开董事会甚至可能都不会通知你了。
怎样进行董事会制度的改革,要重新考虑,要重新试点才好。最近,传闻国资委要搞一些试点,这是一个大动作。应该包括董事会制度的改革,这个问题很重要。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