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政府需克服本位主义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家发改委今天上午召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闻发布会,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前不久发改委组织各个部门按照综合和专题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已经形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学家徐洪才对此做独家点评。
经济之声:今年以来,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话题炒得火热。“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推进这一地区的发展做了明确部署,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一些重要讲话和报告中,对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规划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实我们平时说起京津冀,都是用一体化这个词,而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发展强调的是协同发展。对于协同发展,我们该怎么理解?
徐洪才:协同发展其实就是一体化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从战略上讲,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增长极,一个是珠三角,一个是长三角,另外一个就是京津冀。京津冀本身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有战略意义,它可以引领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
经济之声:其实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提出已有近30年的时间,但地区协同发展却一直步履蹒跚,发改委也表示,区域协同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问题和挑战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洪才:习主席讲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定要打破“一亩三分地”,也就是说,行政的分割、市场的分割,阻碍了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而言,京津冀地区在协同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北京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人口太多,大城市病比较突出。另外,京津冀三地本身的经济定位不是很清晰,分工也不合理,区域内的发展差异也很大。再一个,地方性城市密集,大中小城市发展也不协调,同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也比较弱。此外,资源环境的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大气污染,还有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都迫在眉睫,需要协同发展,需要一体化发展。
经济之声:客观上讲,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也是一种大势所趋,但是顶层设计是必须的,在您看来,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道难题的关键是什么?
徐洪才: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克服本位主义,要有大局观念和战略思想,特别是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改革的核心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本身的职能转变。
经济之声:现在北京已有企业转移到河北,河北一些城市也兴建了一批产业园区,准备承接、对接北京转移出来的产业。在您看来,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应如何转移?三地功能如何定位?产业又应如何重新布局?
徐洪才:我觉得应该以优化北京首都功能为重点,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具体来讲,要疏解非首都的核心功能,推进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和转移对接,实现创新驱动,统筹对接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提升资源能源保障水平,以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在财政、产业、投资、人口、社保、生态、环保、土地等方面要提供具体的保障措施,促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整体提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水平。
经济之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公共设施共建、环境治理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您认为,如何解决这些资金需求?
徐洪才:钱的问题肯定是一个核心问题,这里头也需要金融创新,以及政策创新。比如说,我们想借鉴市场化的一些通行做法,像BT、BOT、PPP等方式,思路都是很好的,但其中要合理安排好相关参与者的利益结构,特别是政府应该提供一个保障功能,要保障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的时候,让它们对未来的现金流和投资回报有一个稳定的、合理的预期,这就涉及到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提升的问题,这是一个考验。
经济之声:现在对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有重要的三极,包括京津冀成长级,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另外两级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另外,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有哪些经验是值得京津冀借鉴的?
徐洪才:我觉得,京津冀的地理区位优势,一个是首都北京,另外一个是北京跟天津这两个大都市,“双子星座”。应该说它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北方地区环境资源压力比较大,最大的问题是缺水,水资源严重缺乏,难以支持重工业、特别是一些大的资金密集型项目发展,所以跟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另一方面,京津冀有一个很大优势,它可以辐射东北亚地区,推动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合作,这是未来东亚地区经济的核心地带。京津冀还有很多其他优势,以北京来说,除了政治优势以外,北京的文化教育资源、人力资本比较集中,还有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它的优势。将来京津冀跟长三角、珠三角这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同、合作和差异化发展的问题。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