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妄言楼市崩盘
房价的下降已经形成趋势,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频出,央行的窗口指导也暴露出了地产大逆转的征兆。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政府的救市很“无耻”——为什么不让房价下跌,房价崩盘我们就能买得起房子了,这是中国大部分普通公众的想法。然而事实上,房地产崩盘的后果显然要严重得多。
对于普通人来说,地产崩盘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妨描述一下所谓房地产崩盘之后所呈现出的图景。对于已经购房正在偿还放贷的个人来说,房地产的崩盘将是灾难性的,已经支付了首付和一定的月供。然而房价却在直线下降,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将进入两难的境遇,继续支付,则越付越亏,停止支付,则意味着房子、首付和已经支付的月供无法取得。
对于尚未购房的人群,地产崩盘是否就意味着购置不动产的春天来了呢?显然不是。类似房地产行业的价格走势,会呈现明显的羊群效应,一旦房价下跌,未购房人群将进入观望期,这种观望将导致地产价格下跌的加速,开发商无法收回投资,进而倒闭,银行无法收回贷款,坏账率增加,楼盘的建设停滞,建筑工人很可能将成为第一批失业人群。紧随其后,运输、建材、钢铁、装修、装饰、家具等一系列周边行业需求量锐减,失业人群加速上升。失业人口增长,导致社会购买力、消费水平下降,衰退进一步传导至商业、服装、餐饮、农业、电子产品等内需领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循环进入停滞,商店东西卖不出去,想要低价购房的普通人群,在经济环境的冲击下只能是更加艰难。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日本作为东亚经济腾飞的领导者,曾经一度在泡沫的膨胀期拥有“买下美国”的豪迈梦想,然而,这一切,随着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的崩盘付诸东流。
91年日本楼市泡沫破裂,经济进入消失的15年,日本银行及非银行机构的不良债务高达100万亿日元,最后成为坏账的达到几十万亿日元。倒闭和被收购的银行和房地产公司不计其数,大量建筑成为“烂尾楼”。建筑业饱受重创,1994年合同金额不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国民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负增长和零增长。
而对于普通的日本公众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泡沫破裂后日本居民积累的家庭财富一朝成为白纸,许多日本居民成为千万“负翁”,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长期背上严重的财务负担,不少人因为无力偿还债务选择自杀。而全社会消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到严重挤压。
事实上,从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后的公众消费水平上看,其结果也是如此,房地产的泡沫破裂,直接影响的永远是最底层公众的生活。这种传导绝不仅仅是以是否购房作为划分,而是从整个社会的就业和消费水平上快速蔓延至每一个家庭。而我们看到的,恰恰是很多普通公众,对于整个经济传导机制的不理解,盲目的认为楼市的崩盘会为个人创造更好的购房、生活环境,这种想法是幼稚的。
事实上,对比日本和美国的历史,中国所处的环境更加特殊,90年代日本的楼市泡沫破裂处于其城镇化的尾声,而美国则已经完成城镇化,处于金融创新阶段,相比之下,当前中国由不动产牵引消费的模式更加明显,不动产的大起大落,将对整个社会消费产生根本性的动摇,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重创。
因此,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妄言楼市崩盘,是非理性的,而对于国家来说,放任楼市崩盘,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