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暴利一边亏损 中盐利润去哪儿了?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食盐垄断供应者,中国盐业总公司(下称“中盐”)可谓占尽先机,成为盐业市场中的真正暴利者。中盐官网去年5月份披露,截至2011年底,该公司总资产规模发展到436亿元,盐的产量1462万吨,主要化工产品产能1449万吨,食盐供应和配送覆盖国土面积37.85%。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47家。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盐既是市场的玩家,又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在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之前,中盐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全国的食盐分配计划均由它来编制,因为全国盐业市场是垂直领导,而发改委将权利授权给它,下面各个省把一年的食盐计划报上来,然后由它汇总后再报给发改委。正是由于国内只要产出的食盐全部都由中盐收购,由中盐按照报上的计划再分配,事实上中盐兼执行者、规则制度者、生产经营主体于一身。
现在看来,食盐从生产、批发、销售等环节,中盐处于中枢地位。中盐获利的途径在于:盐矿生产企业给中盐的价格是500块,中盐给各省市的时候就到了1000块,各个省市的盐务局再发到地方上,可能就是2000块,最终到人们手里可能变成了3000乃至4000块了。
但是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截至去年9月底,中盐的合并营业总收入达到204.0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94.28亿元增加9.79亿元,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为亏损,其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亏损额为4.28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1.51亿元。
更让人感到羞愧的是,作为垄断盐业市场的中盐还要蒙受地方财政对中盐的关照。在中盐同期获得的营业外收入中,政府补助额虽然较去年同期4.58亿元下滑很多,但依旧达到了2.36亿元。这一数额是2010年全年补助金额的近两倍。
很多盐业专家对中盐的亏损表现出惊愕之情,他们认为,不管是海盐还是井矿盐,工艺都很简单。海盐是经过晒卤水,再用锅炉蒸发、提炼,井矿盐的卤水是直接蒸,蒸完留下的就是盐。工业盐与食用盐唯一的区别是食用盐在生产线上加上碘。所以一般工业盐比食用盐便宜许多。
加碘的成本这些年也没啥变化,每吨大概二三十元钱,平均到每斤也没多少钱。而作为全国食盐专营的生产经营主体,中盐在国内食盐的生产指标制定、批发以及执法等业务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如今中盐出现亏损的确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掌握着盐业市场的定价权、调配权、规则制订权等诸多权利的中盐的确亏得让人奇怪,这是一个闭着眼晴都应该赚大钱的企业,而中盐却沦落到需要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尴尬境地,这着实让的深思,那么中盐赚取的利润都去哪儿了呢?
首先,盲目扩张,遭遇惨败。在中盐的业务板块中,不仅有食盐,也涉及盐化、农用化肥及农药产品、精细化工等领域。其中,中盐在2004年开始进入下游盐化工行业,目前已经形成无机化工、农业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等系列产品。中盐的盘子在逐渐扩大,其业绩却乏善可陈。
中盐一直对上市雄心勃勃,在盐业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它把大量的盈利部分去投了氯碱和烧碱企业,这两块也是盐的最大用量的地方。按照中盐的想法,既然盐业体制要改革,如果向盐用量最大的领域投资,将来就可以把盐的下游也圈占起来。但在这些充分竞争的领域,中盐那些惯常运作企业的方法明显落伍。
笔者认为,中盐财务报表之所以难看,主要还是企业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中盐后来才收购了一些生产企业,这块应该是有利润的,但它又投资化工等其他领域,是外行,难免会出问题。中盐表面是很聪明,把盐业的上下游连起来,这样今后上市就有条件了,但“中盐”没有从事过这些行当,而这些行业产能日趋过剩,产出来卖不掉那肯定就亏损了。
令人奇怪的是,从中盐多年财报看,一般前三季累计亏损的,但到了四季度以后,又往往能够扭亏为盈。专家认为,这种表现跟盐业的运行规律没什么关系,因为一些企业可能就是亏损,但是为了做成盈利,年底有些账先不入账,形成当年盈利,转年后再入账,表现出开年就亏损。笔者认为,像中盐这么喜欢在账面上玩花样,并不适合成为一家合格的上市公司。
再者,腐败侵蚀了中盐的利润。很多业内人士私下表示:在盐业专营体系中,贪腐的情况多得很,盐业公司没有人敢说没这种情况的。就在4月21日,北京市二中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张虎春无期徒刑。在此前为中盐企业发展部副部长,在职期间,他先后负责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收购、法律事务等事宜。
根据检方指控,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间,张虎春先后以支付调查费、办事费用、律师费等名义,骗取杨某2342万元,另一起600万元未遂,后因杨某举报,张虎春被查。笔者觉得,不管是垄断企业还是竞争性企业,只要存在着诸多腐败蚀虫,再多的赢利也无济于事,这个企业最后就会慢慢走向深渊。
最后,中盐的招待费用更是惊人。2010年,中盐的管理费用为18.84亿元,其中业务招待费用为7557万元。到2011年,管理费用提高到23.27亿元,业务招待费也增加到8703万元。即便到了2012年前三季度,招待费依然高达6437万元之多。在2013年前三季度的报表里,16.61亿元的管理费用一栏中,中盐未再提供招待费用具体数字,仅列出3232.09万元的研发费用。
笔者认为,当行垄断行业盈利却偏低,必须进行改革。中国盐业总公司2012年营收达到273亿元,利润仅有2.2亿,利润率不足1%;2013年前三季度甚至出现4.2亿元的亏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恐怕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费用、腐败问题、投资失误等有直接关系。那么垄断盐企的改革将如何进行呢?
其一,不久前盐业体制改革主导部门国家发改委废止了《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开启了打破坚冰的重要一步。接下来,要在工业盐、食盐生产与销售市场化方面制度更为具体的改革时间表。因为不引入竞争机制,靠垄断市场不利于企业效率的提升,只会使中盐管理费用、腐败等问题更严重。
其二,对于中盐这种国家资产企业,应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将其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稳步提高,到2020年不低于30%,更好的用于社会保障领域。绝不能让国企的利润去跑到了腐败分子腰包和让管理费用鲸吞方面。
其三,让中盐成为盐业市场的标准制度者与监管者,不再承担参与者的角色,在盐业市场化之后,形成有效的食盐监管体制,让盐业领域应民间资本打开大门。未来盐业领域也将逐步市场化。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