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清醒判定当前改革局势
【种种迹象表明,备受瞩目、内外交困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胶着时期,各种利益集团的对峙局面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研究判定中国的改革走势呢?前不久,受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个研讨会,谈论一些个人看法,以下是发言摘要】
今天我参加这个座谈会是配角,打酱油滴,随便说几句。
我最近注意到,很多人都在谈论这样一个观点:三中全会后,习李新政推动的强势反腐和深层改革,越来越受到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导致很多改革政策出不了中南海;而且还有人说,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势反扑还在后头。
吓唬谁呢?如果习李真怕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就不是现在这么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到底谁是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长得啥摸样?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改革还没有开始,或者说现在只是摆了个改革的架势,等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年初,几个改革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出炉后,才能定论“中国后改革开放”这出大戏如何上演;现阶段只是打打老虎、割割韭菜,除除杂草、试试深浅的阶段。等真玩改革的时候,再看看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会有多怂。
既然说到既得利益集团,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不要拿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给目前的改革困局开脱。谁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到了什么程度,应该从何处开刀。现在的问题在于必须研究清楚,真改革先从哪里开口,后从哪里收口,不能稀里糊涂动刀子。说“大气”一些就是:改革不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说小气一些就是:改革不能把自己玩进去。这种思维有什么错吗?只有唯恐天下不乱者巴不得改革玩砸、推到重来。稍微有点理性的人都不会以幸灾乐祸的态度旁观。
首先,我要说说到底如何“认知”既得利益者。其实,“既得利益者”这个标签不会贴在任何人脑门上让你辨识,很多既得利益者还在高喊“反对既得利益集团”。如果笼统地说,掌握改革主动权的大都是既得利益者,因为凡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各个领域获得较大成功并牢牢占据着权力及利益优势地位、且有足够能量稳住自身优势地位者,都是既得利益者。比如: 体制内各级拥有封闭运行权力之部门的实权人物(如:组织人事任免权、公务人员配备权、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权及项目审批权等),以及与上述权势人物有先天或后天密切关系的关联受益者。具有这些特征的既得利益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权力机关比比皆是,也就是说,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既得利益者,包括大学里的很多著名学者也是既得利益者---因为有学问有能耐的学人很多,为啥你名利双收,不就因为你也善于玩弄权术和运筹关系资源么? 总体来看,处于既得利益地位者,分为“开明派”和“保守派”两大类,前者面对经济社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表示赞同和拥护,并顺势而为,毕竟在这样的体制及制度环境下,他们是“被迫”成为既得利益者的,他们不担心会失去既得利益;后者则相反,因为担心失去既得地位和利益,而设法采取或明或暗的策略和手段,阻碍和打压改革创新势力,但只能偷偷摸摸地整。 因此,既得利益群体当中,会产生支持创新改革的开明派和阻碍改革的保守派之间的冲突,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有效的改革还得寄希望于开明民主的、且占据强势地位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一定要对既得利益者做一个大致的分类,主要由两类群体构成: 一是“政治既得利益者”,二是“经济既得利益者”。我之所以这么啰嗦,是要表明自己一个看法:改革搞得好不好,不要拿既得利益者说事,还得看完成定顶层设计后如何下猛药。
下来我要说说今天颇有感慨的两点看法:
第一点:中国民众确实真好、有耐心,一直坚持不懈地给习李执政集团给予认可、期待和宽容,几乎没有添乱,少数沉不住气的也不过是发发牢骚骂骂街而已。从十八届一中全会习李登台亮相,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半了,虽然反腐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明显的成效,不是习李不作为,而是中国体制构架及制度体系这架破机器实在难以承载“中国梦”,这架破机器已经烂得稀里哗啦,让人根本无法成眠,还怎么做梦?当前海内外民众看到的情形时,只有习和李在使着牛劲儿前拉后推,其他中高层领导者似乎有力无处使,看的比干的更多一些。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人民真是好,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殷切期待,转移到十八届三中的提高期望,直到现在还没有看懂刀下见菜的实质性改革成果。或许人民都明白:改革到底有多难,你懂得!所以,我说咱们中国人民的“耐心、肚量及宽容”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地方各级党政权力机关,要真心爱护人民这种朴素的情感,不要再做伤害人民情感的事情。我想问问我们的市长们,你们离开城管这只“不伦不类的武装力量”,真的不会管理一个城市了吗?真正给党和政府添乱的不是人民,而是高层集团中某些幕后的阴谋家和中基层权力部门的那些没心没肺缺心眼的官老爷。
第二点:习李新政鼎力推行的改革到底有没有重头戏,今后一年内才可见分晓。为什么做出这个判断呢?有三个原因:
一是改革大戏需要清扫垃圾、试试深浅。新一届执政集团“履新”一年多来,最主要的工作时打扫垃圾、清理场子,比如:强势反腐败,就是清除积累已久、臭气熏天的制度腐败垃圾,简政放权和废除诸多审批事务,实际上是在清理政策垃圾和清扫整理早已经乱七八糟的改革“舞台和场子”。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一些关键点进行改革试水,测试风险。
二是真改革需要有充足的准备。说实话,现在中国改革发展这盘棋,是几代领导者没有玩转或者说没想玩转的残局,实在不好继续玩下去,很多招数都是死招,而活招又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如何玩,当然需要充分的酝酿和充足的准备,梳理改革思路、深度度调研、成立改革小组、调整人事安排等等,都是在做准备。如果准备期太短,失误的风险会大一些,但是准备期太长,人民的浮躁心态会升温,而且各种矛盾会恶化加剧。这正是高层很难拿捏之处。所以安抚民众情绪,征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是当下高层最最希望的。
三是完成“顶层设计”需要时间。自2012年以来,从学者到最高决策层,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进入后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必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正是在这一思维引导下,中央成立了4个以总书记为首的改革领导小组(安全、经济、军事、信息),其主要任务就是求同存异、搞好改革顶层设计。据悉,这四个改革小组的成员,正在夜以继日地调研分析,加快顶层设计。这种改革策略是否有效,尚不得而知,只有最后亮相后,才能辨识雌雄。
上述三点决定了,真正啃硬骨头的实质性的改革并没有开始。其实,在我看来,改革只有一根硬骨头,那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各种矛盾的总根源,这根硬骨头上有几根骨刺:一是执政党的职责、使命及权限范围必须有明确的边际;二是干部任用制度必须引入透明公平的机制;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实权和责任必须合理划分。偏离这几点搞出的顶层设计,没有任何意义。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