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什么因素造就了 “舌尖上的中国”

分享到:
20 宋阳 • 2014-04-23 17:22:36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918G0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带给了不同人群不同的享受,吃货们看到了美食,商人们看到了商机,而如果我们从经济或者说能源的角度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则同样可以得到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我们说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着其最为直观的经济因素。看中国饮食,我们会发现其中与西方最大、最明显的差异,实际上在于对食物的处理,中餐可以很容易的看到肉丁、肉末、肉丝、肉片,而西餐则绝大多数是以肉排为主。看舌尖实际上就会联想到,为什么中国饮食文化,会如此执着于食材的处理。

实际上从中西两地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找到问题的答案。不夸张的说,西欧人食肉传统与东方人食粮传统的区别至少从新石器时代便已存在,原初的资源配置允许欧洲人消费充裕的畜产品,拥有足够的作为牵引动力的大牲畜,拥有充裕的木料和木材。

中国在自然条件上两方面劣势于欧洲,其一是降雨量分布不均,以及气候的不均,与之对应的是欧洲大西洋气候的相对稳健。其二是土地资源部平均,中国古代的农业地区除清末开发的东北地带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物理性状较差的土壤。

恶劣的自然和种植条件,导致的是中国农业发展受到制约,这种局面实际上演变出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状态,就是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有数据统计,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这种情况并不是说明中国的农业发达,而是恰恰证明了中国难以大面积种植西方当主菜的芜菁、萝卜、土豆等作物情况下的退而求其次。

农业发展受阻,而直接构建在农业之上的畜牧业则更加无法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模式一直是单一的粮食种植农业,畜牧业的比重很小。少数的牲畜主要用于助力农业开垦,这种结构不仅决定了生产形式和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同样也决定了蛋白质对于中国人的饮食来说,属于稀缺资源。

一方面,我们对比西方长期保持畜牧业、农业、狩猎和渔业的混合经济——畜牧业比重甚至高于谷物种植的状态来说,少数的蛋白质食材作为稀缺的珍贵资源,“值得”厨师进行深度的加工。

另一方面,同样对比西方工业革命的展开以及大量畜牧业带来的高水平社会生产力引导的相对充裕的能源资源来说,中国在有能力进行煤炭开采(同样受到工业的制约)之前,都属于能源的相对贫乏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肉类的小型化处理,实际上也有利于其熟热,对于节约能源来说,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最为合适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实际上可以找到几个非常直接的例子。一个是东北,因为需要考虑到热量在寒冷天气下的流失因素,以及对于能源的最大化利用,东北发明了炖菜,通过高比热容的“水”对食物进行保温,进而实现对于能源的经济化处理,同理还有云南的过桥米线。

第二个是新疆,实际上我们看到中国对于蛋白质处理最为粗犷的就是新疆,与之对应的恰恰是新疆发达的畜牧业水平,这种背景与欧洲非常相似。

第三个例子是日本的生食文化。日本的生鱼片闻名全球,这种生食文化的背后,实际上恰恰是日本对比中国更加贫瘠的能源资源。

可以说,自然资源的独特模式成就了今天中国花样繁多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背后,实际上是老祖宗们对于食材的尊重和对于生活本身的追求。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作者 宋阳
CCTV证券资讯频道策略研究中心分析师
57317
关注
25
文章
343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