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 谁才是真正的造谣者?
可国家为什么要把水务行业偏偏卖给私人企业,甚至是外国人?
根源还是中国城市化太快,需要大量的水行业投资需求,而国有水业实在太低效,无法满足。为应对这些挑战,2000年起,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城市水业改革。只是虽然不断改革,但水业毕竟具有公共性,市场化也只能是适度的。而且水价刚性,涉及居民利益,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国内绝大多数水务企业都只是“特许经营”,让这些私人部门投资经营一段时期后,由公营机构收回。而且就算是有外资或民资掺入,基本国有资本依然控股,所以私人资本、外资又有何可担心的呢?
有一家媒体的话说的好,公营机构并不天然就为民着想,私营企业也不见得只会攫取利润,只要有合格的监管部门,把水务行业交给国企还是外企,并不重要。
归根结底,中国由上而下,包括了民间资本以及国有资本的全方位污染,恰恰是国家对于污染检测、排查、索赔、惩治的力度不足。就兰州的事件而言,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如何发现、何时发现都尚且无法形成统一的说法。这种复杂的关系网背后,实际上我们想起早些时候,中国本身想要建立整个水资源体系的监测网络。然而这一网络,最终流产于各个部门的权力倾轧之中。
过去中国治理污染的感觉就是只管自己不顾邻居,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当前看到的情况。实际上近段时间不断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在类似的局面上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有着非常强的借鉴意义。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在于雾霾治理,过去北京的想法是,我要蓝天,我不要工厂,于是工厂全部跑去河北了。然后北京说,你围着我造工厂,我没法活,河北则是我没有工厂我就没法活。于是这种互相扯皮一直发展到今天。京津冀的一体化,实际上探讨的是区域经济之下,经济互补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可持续性。北京出口第三产业给河北,换取其工业的逐步淘汰,平抑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压力的同时,推进环境的改善。实际上,京津冀一体化,恰恰是做出了过去数十件中国发展模式所没有的尝试。
对于眼下的水危机,实际上在国家统一监管加强处罚力度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类似的一体化模式。否则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就死路,无疑是在时间上,给污染的问题雪上加霜。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