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乱象背后实质是权利寻租
此外,一些新股发行期间,为不触及行业平均市盈率高压线,紧急调低了发行价。如有民营专业出境游蓝海龙头之称的众信旅游经,在发行期间曾和主承销商华泰联合证券紧急协商决定,剔除了初步询价申报总量96.33%的高报价,最终以 23.15元/股的发行价,较二级市场旅游行业最近一个月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低了42.46%的市盈率草草收官。一味迎合监管层的“口味”,不是监管层希望看到的局面。
A股创业板指数屡创历史新高,在平均动态市盈率超过60倍的大背景下,新股以超低市盈率发行,上市后遭遇“爆炒”也是必然的结果。2014年春节前夕,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体挂牌的5批新股,不仅涨幅甚至连成交手数都几乎相同,全被“秒停”,理论上全天仅3分多钟交易时间。
中国的股市从来不缺少制度,中国股市也不已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监管层首要完成的是资本市场法治的建设任务,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之下,重启IPO和推行市场化改革都会打折扣的。
制度设计缺陷源于法制不健全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仍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制制度。新股发行乱象频生、低迷的市场环境,事实上是中国资本市场法制的贬值和制度贬值。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枝独秀与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形成强烈的比照。
2014开年,不断加剧的炒新热中、新股发行定价中,暴露出的新股发行制度设计的一些缺陷,成为媒体和广大散户的众矢之的。对新股发行过程中,已经爆出来的问题和缺陷,监管层一定会总结经验、弥补漏铜,完善制度,使得2014年上半年300只新股发行潮中,上述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改变。
事实上,股票发行市场化定价的合理与否,本不应由证券监管层来“行政干预”,理应是由市场来决定新股定价的,靠压低发行价难根治新股“三高”等问题,还会导致股票上市后股价向高位走。助长了炒新打新者的投机冲动,也会加剧股市“泡沫”。
制度设计的缺陷,已让本次新股发行中的奥赛康事件,成为后续拟上市公司甩之不得的鬼魅阴影。众多准备发行的新股别的没学会,倒是很快领会了监管层的临时性“纠错”行为,做出一反常态的行为。不大幅套现老股、不超募,拼命压低发行价,让本轮市场化改革一再扭曲。
近期,披露发行公告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多数低至20倍出头。如汇金股份拟定发行价18.77元,对应21.11倍PE、众信旅游拟定发行价23.15元,对应22.05倍PE、欣泰电器拟定发行价16.31元,对应25.48倍PE、创意信息拟定发行价18.11元,对应27.08倍PE、金一文化拟定发行价10.55元,对应25.73倍PE。显而易见,发行人认为再坚持较高市盈率已无必要,显然是与本轮市场化改革相违背的。
事实上,肖钢主席执掌证监会以来,身体力行,先后向市场推陈出新,加快IPO步伐、敢于向利益集团采取严刑峻法、重磅推出注册制等诸多措施,收到市场的高度称赞,总体来说资本市场向前前进了一大步。
2014年3月份即将迎来新的一轮发行潮,要完成近300家的发行数量,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完善IPO新政配套措施显得非常重要和急迫。
法制化建设是股市突破困境唯一出路
目前的新股“乱象”确实出乎监管层的预料,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与预设的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艰苦之旅”。
A股顽疾困扰资本市场多年,中国的股民早已习惯于将市场上面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监管层。新股发行中的高发行价格、高市盈率和高超募额广大股民诟病,其根源就在于市场化发行过程中的相应的法制力量缺失,IPO在为期一年四个月的暂停中,股市积蓄了更高压力,没有法治力量与之抗衡,使得本轮IPO重启,仍在走回老路。
事实上,造成目前问题的根源还有其他问题:我们监管层的思维还是重监管轻市场,惧怕市场化发展中因监管“真空”而出现重大问题而被“高层”问责,更惧怕被广大民意强奸意志;事实上,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化改革才能够医治中国股市的顽疾;事实上,只有以市场化发展为前提,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惩戒违法乱纪的相关责任人,我们的资本市场才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资本市场是一个高度博弈的高活跃度市场,每个利益个人和团体都有相应的利益诉求,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也是在所难免的,监管层之手“干预”本也无可厚非,但不应该让市场主体无所适从。短短24年的证券市场,却已经经历了8次被叫停。历次上IPO的数次暂停与重启,扰乱了拟上市公司的迫切融资节奏,使得一批亟须融资发展的中小型企业惨死IPO之旅。
目前,“高层”也已正视到这一问题,肖钢主席为此先后在《行政管理改革》、《新世纪》杂志上撰文《法制强则市场兴》、《积极探索监管执法的行政和解新模式》,认识到坚定不移地推行法制化建设才是中国股市突破困境的唯一出路。
法制化距离我们有多远注册制就有多远,若不能坚决推行法制化监管,否则,本轮市场化改革有可能会再次付之东流。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