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乱象背后实质是权利寻租
本轮IPO重启发行,是以监管层改革的主旋律为出发点,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过程中,监管层在“行政手段干预”和“市场化改革”之间寻找到了微妙平衡,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存在及个别的害群之马。目前来看,新股发行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新政逐步落实,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一是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二是新股一二级市场价差逐渐缩小,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大幅下降;三是市场参与各中介机构角色定位逐渐清晰,履职尽责意识逐步提高。
市场中的行政干预行为是各国证券监管机构都会存在的一种治市规则,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否定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成果。
在接下来的新股发行过程中,监管层的后续政策还会持续“打补丁”和跟进升级,逐步向注册制过度。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审批制向注册制逐步过渡的过程中,监管层懂得有所谓和有所不为,厘清了监管的边界,也认识到了权利的界限,更是转变了管理思维,让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改革就要付出代价,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改革过程中不出差错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在改革之路上。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却时时刻在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果敢向新股疯狂套现说“不”
证监会推行的新政,在IPO重启发行两月余时间内,几乎所有的新股都能够顺利完成发行,奥赛康因借道老股转让漏洞疯狂套现而成为例外。
2014年1月9日,总市值已突破200亿元大关的奥赛康原计划1月10日申购,却又在1月10日凌晨突然被证监会紧急暂缓发行。本次奥赛康公开发行5546.6万股,新股数量1186.25万股,而控股股东南京奥赛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让老股数量却为4360.35万股,老股东直接套现31.83亿,奥赛康本次挂牌融资仅8个亿而已,有违本轮股改预设的目标。
实际上,证监会也并未直接叫停奥赛康发行,因为它符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但却忘记中国有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叫民意。显而易见,无疑是奥赛康控股股东过于庞大的老股发行规模和套现31.83亿元这一数字,违背了监管层不允许超募的初衷,同时又刺痛了市场中的广大中小投资人的神经,违背了人民的意志,合法去却不合理,惹来国务院和监管会高层的关注。
事实上,奥赛康等IPO被暂缓事件,大大出乎证券监管层和资本市场意料之外。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新政出台之前,证监会内部和外部聘请的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反复的酝酿和论证,召开了大大小小近百场会议,都是朝着IPO询价市场化、防范新股疯狂套现等方向引导的,奥赛康无疑让证券监管层领导颜面扫地,让新闻媒体和广大中小投资者抓到了小辫子。
但若监管层对奥赛康通过老股转让疯狂套现问题置之不理,受到损失的无疑是广大的中小投资人。老股转让和减持没有本质的区别,若奥赛康成为首例发行成功的,将会引起羊群效应,引爆新一轮疯狂圈钱潮。中国的股市又一次变成抽血机器,让改革效果打折扣。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新国九条”的相继出台,都明确地把矛头直至,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即全面深化中国股市注册制改革,全面提高市场化程度。接下来,从完善制度开始设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线路图也许是必由之路。一是取消对新股发行中的超募限制;二是老股东在IPO定价前,公告自己的减持意愿和老股转让数量,让投资者有一个预期,使新股询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定价。
新股乱象背后实质是权利寻租
IPO乱象背后或存在诸多权利寻租和腐败行为,仅仅依靠临时救急的监管手段,是无法根除IPO发行过程中的乱象频生事故。
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期间,出现了奥赛康、慈铭体检等被紧急叫停发行,众信旅游等自砍发行价等一系列所谓乱象。长期以来困扰中国股市的“三高”发行未能得到抑制、财务粉饰/造假依然横行入市、利益输送和新股上市即被爆炒等老问题依然接踵而至,新股自发行之日往往起就倍受舆论“摧残”。加之股票发行人、各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群体长袖善舞,玩弄各种“猫腻”,见不得阳光的操作更是让中小投资者猜疑纷纷。使得本轮新股发行乌烟瘴气、乱象频生。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