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迎新规 产业有望爆式增长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圈定了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等八大重点工程,要求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是缺水型国家,发展海水淡化不仅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要求,也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过40多年的研发和示范,中国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并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为大规模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具备丰富的海水资源,相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海水淡化更具备竞争优势,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行业将会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已建和即将建成的工程累计海水淡化能力约为60万吨/日,从政策规划来看,未来十年内行业市场容量有5 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前景较为乐观。目前淡化海水成本已降到4-5元/吨,经济可行性已经大大提升,考虑到未来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以及策扶等因素,未来海水淡化产业有望出现爆式增长。
2005-2020年中国海水淡化产能及预测(单位:万m3,%)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技术超过20 余种,包括反渗透法、低多效、多级闪蒸、电渗析法、压汽蒸馏、露点蒸发法、水电联产、热膜联产以及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淡化技术等等,以及微滤、超滤、纳滤等多项预处理和后处理工艺。
从大的分类来看,主要分为蒸馏法(热法)和膜法两大类,其中低多效蒸馏法、多级闪蒸法和反渗透膜法是全球主流技术。一般而言,低多效具有节能、海水预处理要求低、淡化水品质高等优点;反渗透膜法具有投资低、能耗低等优点,但海水预处理要求高;多级闪蒸法具有技术成熟、运行可靠、装置产量大等优点,但能耗偏高。
前瞻产业研究院海水淡化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低多效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是未来方向。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将达到150万-200万吨/日,是现有产能的三、四倍,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