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制”能否根治出租车行业乱象?
早在今年初始,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就曾联合宣布,全国各地将逐步推行出租汽车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代替目前的承包挂靠制;普遍开展以车辆承包费用(“份儿钱”)、休息休假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资集体协商等多项新规定。
对于由来已久的车租车管理难题,员工制模式能否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呢?
出租车的困扰
长期以来,黑车、份儿钱、工钱、劳动保障等是全国出租车行业的通病。
所谓“黑车”就是没有合法运营资格而从事非法拉客运营的各类车辆。黑车冲击正常运营问题由来已久,已经引起了全行业的忧虑和不满。
在正常的出租车运营里,租金也即所谓的“份儿钱”占了相当大的比率。在公司制运营体制下,驾驶员通过自购车挂靠公司获取营运资格,或者交付保证金租用公司车辆营运,而后每月向公司交纳一定金额的管理费用,即份儿钱。重庆罢运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庆市32家出租车公司擅自提高驾驶员的管理费(也就是份钱),增加了驾驶员的负担。事实上,同样因为“份儿钱”高的问题,湖南、河南、内蒙古等地城市出租车行业近年来也多次发生过罢运、停驶等类似事件。
出租车管理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公司化剥削,这也是众多出租车公司发财的商业秘密。公司化剥削在各地普遍存在。出租车公司是出租车业特许经营的产物。通过特许经营制度,出租车公司获取了运营牌照、经营权与司机选派权。由此形成了出租车公司化格局与模式。其内容主要是:出租车公司通过拍卖获得指标——转包给小公司——小公司转包给主驾驶员——主驾驶员分包给副驾驶员——副驾驶员分包给顶班驾驶员,每转包一次,就盘剥一次利润。
高额而固定的份儿钱、不确定的收入、“黑车”等不正当的竞争等诟病,使得出租车行业驾驶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敢休息”、“休不起”成了众多的哥的姐的心声,长期的压力及得不到有效的休息,使得的哥的姐成为高危人群。
迟到的员工制
2月27日,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联合宣布,全国各地将逐步推行出租汽车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代替目前的承包挂靠制;普遍开展以车辆承包费用(“份儿钱”)、休息休假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资集体协商等多项新规定。
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可以理解为“公车直营”模式。所谓“公车直营”其实就是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即出租车辆不再承包挂靠,而是让企业与驾驶员直接建立劳动用工合同关系,驾驶员作为企业员工,与其他企业员工一样享受医保、社保、休息等权利,以克服原有承包挂靠经营所带来的层层转包和驾驶员队伍不稳定、经营风险大等弊端。推广出租汽车企业员工制,让的哥的姐们变成“上班族”。
前瞻产业研究院出租车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目前国内出租车行业管理仍比较混乱,司机的驾驶水平也良莠不齐,综合服务水平低下问题仍较严重,建立企业员工制不仅可以维护驾驶员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建立健全出租汽车服务监管机制,通过企业的管理制度,培训管理驾驶员,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被“份儿钱”、油钱、工钱等困扰的出租车行业,“员工制”能否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妙药良方呢?既然企业员工制似乎可以解决出租车长期以来的诟病,那为什么之前都没有实施呢?
前瞻产业研究院出租车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虽然企业员工制看起来很美好,但结合实际来看,还是不宜过分的乐观。
首先,从制度层面上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出租车行业都实行挂靠制,同时还有很多地方的出租车都是个人所有,如果实行企业员工制,就得由公司将这些车收购过来。而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各地的出租车营运权出让费用高企,对收购公司的财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由于营运权出让费用还在节节看涨,“有手续”的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意随便出售。即使在北京,虽然大部分出租车公司已经和司机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也并没有真正实现企业员工制,的哥除了签劳动合同还得签承包租赁合同,的哥和公司还是存在着租赁关系。
再从道德层面上分析,由于出租车行业的特殊性,的哥的工作地点具有不确定性,企业难以监管,以什么样的依据确定的哥的绩效或薪资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车跑里程和运营收入作为衡量操作性不大,以车跑里程还得去掉空跑里程,不排除有司机载客不打表的现象;而运营收入则更不容易监督。如果实行了企业员工制,司机的权益有了保障,收入固定,毕竟是个累活,不排除部分司机“溜号”的情况,在监管不到的时候把车停一旁去做别的事情。
因此,面对出租车行业的种种乱象,消费者、的哥的姐、出租车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等等相关各方,肯定都希望这些现象得到改观,但综合当前的情况分析,指望“员工制”彻底根治出租车行业乱象,未免有些很傻很天真。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