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普及值得期待
汽车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它在给我们带来快捷交通方式的同时,也制造了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战略走向。
日前经国务院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让看重中国市场的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厂商都为之振奋。
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员陈超鹏认为,《规划》的推出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战略路线图,使相关政策更加明朗,打消了汽车生产企业的顾虑,既统一了行业思想,又为产业的下一步整装上阵打开了机遇之门。
发展新能源汽车正当时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视、电子控制盒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首发的新能源车型达到创纪录的88台,而这些车型的性能更加务实,更加贴近市场和消费者。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自主品牌,其展出上的新能源展车,或将有望快步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减少10%。因此,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各汽车厂商的共识。
根据《规划》,我国今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将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为目标,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因为路线、指标等缺乏统一和集中规划,相关汽车企业根据自身的理解及技术优势进行研发与生产,造成国内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上一直存在争议。《规划》最终确定了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战略,宣告此前业界一直存在分歧的技术路线问题已告一段落。
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员陈超鹏认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已被摆上同样重要的位置,有利于汽车工业的全面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两种车型可以最有效地逐渐消除人们对石油的依赖。
另一方面,混合动力的技术对于传统汽车的技术升级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电池技术尚不成熟并需要大力发展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较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2020年产销500万辆
根据《规划》,未来中长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
这个目标的制定是根据25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以及6座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提交的规划,由专家推算出来的数字。
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汽车行业研究员陈超鹏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从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和政府的支持力度来看,要达到这个目标,也是不无可能的。
首先,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相比国外政府政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政策更加全面、力度更大。同时,地方政府也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如北京计划在未来几年购买1000辆新能源车;上海将在今后两年投入60亿元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制造。相信政府的大力支持,会成为国内外汽车行业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助力器。
其次,中国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拥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中国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保有量超过5000万辆,这类轻型电动车的发展带动了国内动力电池、电机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有大量成熟的生产车用动力电池及电机的企业,如比亚迪、比克、雷天能源及湘潭电机等。在车用驱动电机方面,中国是工业电机生产大国,有较强的技术基础。电机产业规模居全球首位,
中小型电机约有300个系列,1500个品种,产品量大面广,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公共设施、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其耗用的电能占全国发电量的60%以上。中国在纯电动汽车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纯电动汽车可以绕过传统的发动机技术,避开我们的弱项。
最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将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中国汽车人均保有量和整体销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汽车市场整体需求的较快增长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广阔空间
不过,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员陈超鹏也提出,新能源汽车要有所发展,必须要有所突破。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障碍还有很多。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价格过高(主要是电池成本高),使得市场容量难以扩大;产业标准不完善,给配套设施建设带来困难;商业运营模式尚待确定,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推广等等。如果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
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我国坐拥成本和市场优势,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潜力也有能力抓住发展机遇,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