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蹩脚的中国汽车变速器

分享到:
20 官营铜 • 2012-02-29 08:30:44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873G0

 

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高达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汽车产销总量连续3年超过千万辆,继续蝉联世界第一。但汽车产销总量跃居世界第一的光环下,却是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等最核心、最值钱的行业“先天营养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惨淡经营。

中国齿轮专业协会秘书长王声堂疾呼:要加速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研发及产业化进程,这是改变进口自动变速器产品独霸中国市场的关键,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当务之急。

变速器是最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之一,其技术、工艺较为复杂,对设备和技术工人的要求较高,是汽车零部件行业中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之一,而作为变速器高端的自动变速器产品,不但涉及机械技术,还大量涉及微电子控制技术、液压技术等,技术含量非常高,因此变速器行业较高的技术壁垒也保证了其广阔的利润空间。

目前,世界汽车工业普遍使用的汽车变速器主要包括手动变速器(MT)、机械式手动变速器(AMT)、无极变速器(CVT)、双离合器变速器(DCT)和自动变速器(AT)五种,各种变速器拥有不同的优势。例如手动变速器的传动效率高、无极变速器的换挡性能好、自动变速器舒适性较好但传动效率只有手动变速器的85%等。

我国汽车变速器市场分布情况图(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2011-2015年中国汽车变速器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变速器行业也在不断壮大,形成了如法士特、吉利等一批知名企业,它们在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坚持自主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汽车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情况下,2007-2010年我国汽车变速器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2011年我国变速器市场继续稳定增长,市场规模约为840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变速器市场或将达到1700亿元。

截至2011年9月末,我国汽车变速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405家,从业人员11.11万人,资产总计635.73亿元。2011年1-9月,汽车变速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87.73亿元。但从企业规模企业来看,2011年1-9月,我国汽车变速器行业中,小型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共有328家,占比80.99%

另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8月中国汽车变速器行业进出口总额为192788.51万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13960.57万美元,出口额为78827.94万美元,实现贸易逆差35132.64万美元。

在技术方面,我国变速器行业在手动变速器领域,尤其是在重型车用和微型车用手动变速器上,涌现了大量自主创新的产品;在自动变速器方面,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相关技术,改变了国产车没有自动档的历史,实现了国产车自动变速器装车率超过1/4的重大突破。

我国加入WTO后,汽车零部件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第四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出口金额和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也正在实现出口形式、产品结构、出口区域和出口市场的转变。中国汽车零部件已然迈入全球采购体系。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尽管发展喜人,但仍存在“先天营养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诸多缺陷,如80%以上的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小、产品主要以机械加工为主、附加值不高、技术创新层次和质量不强等。

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汽车变速器还是以手动为主,且5档以上的手动变速箱仍需借助国外技术,且产品性能与国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国产自动变速器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起步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大部分仍停留在样机阶段,并未产业化,使得中国的汽车自动变速器大部分长期依赖进口。自动变速器技术也成为国内汽车工业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

近年来,许多汽车零部件跨国巨头为了降低成本、占领市场,纷纷进驻中国。世界前20名的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几乎都已在北京或上海设立办事处或投资控股机构,牢牢掌控着国内的自动变速器市场。目前,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高新和核心技术如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更高达9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国产自动挡汽车中,80%左右搭载的是进口自动变速器,而剩下的20%也主要来自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而目前,国内仅有吉利、奇瑞等少数几家自主企业有自动变速器的生产能力,自动档的自主品牌轿车比例不到10%。国内零部件企业身受原材料涨价和技术成本的双重压力,经营普遍堪忧。

一个国家汽车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程度。当前,蹩脚的汽车变速器工业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国产变速器产业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1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作者 官营铜
资深产业观察员
861815
关注
221
文章
373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