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激光雷达行业市场应用和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三大因素限制激光雷达的普及【组图】
自动驾驶是拉动激光雷达行业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目前激光雷达价格昂贵、难以量产以及缺乏车规等因素限制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普及。
自动驾驶加速发展拉动激光雷达需求增长
自动驾驶可分为低级(L2、L3)和高级(L4、L5)两大级别。目前,实现商用的是低级自动驾驶系统,主要是L2级别,即辅助驾驶(ADAS),而装载激光雷达后将升级为L3级别;高级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着眼于解决无人驾驶、智能驾驶,目前还处于研发环节。而自动驾驶的发展本质驱动力是对人身安全的不懈追求,因为自动驾驶能够有效地发挥机器不受精力限制的优势,在驾驶安全方面发挥巨大优势。麦肯锡曾表示在自动驾驶全面普及后将减少90%的交通事故;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也曾在2016年发布相关数据,表明现在无人车驾驶所发生的各级别事故频率已经低于人类驾驶。
而随着人们对驾驶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未来自动驾驶必将得到加速发展。事实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正从豪华车向中低端级车辆快速渗透,例如,以往ADAS功能配置只在40万以上豪华车上,而近年多款20万左右的合资品牌上开始出现3-5项ADAS功能,如长安福特蒙迪欧和锐界、东风本田思域和思铂睿、一汽大众迈腾和CC等;少数自主车企也开始发力ADAS市场,例如吉利博瑞、广汽传祺GA8等。目前,欧美国家已有近8%的新车配备ADAS功能,而我国根据《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到2020年DA和PA的渗透率要达到50%,且自主份额超过40%,可见自动驾驶行业正在加速发展。而激光雷达的主要增长领域在于导航型激光雷达,而导航型激光雷达未来的增长点在于自动驾驶。也就是说,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自动驾驶加速发展必将拉动激光雷达需求增长。
三大因素阻碍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普及
尽管自动驾驶加速发展给激光雷达行业创造了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激光雷达自身发展的诸多痛点却限制了其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应用。总体来看,目前价格昂贵、难以量产以及缺乏车规是限制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普及的主要因素。
因素一:成本高昂,产品售价高。目前,激光雷达行业面临的巨大瓶颈就是成本高昂。以全球激光雷达行业巨头品牌Velodyne的产品售价来看,目前,Velodyne主要有64线、32线、16线3类产品在售,官方定价分别为8万美金(约合52.3万人民币)、4万美金(约合26万人民币)和8千美金(约合5.23万人民币);此外,由于各国的运费与税费不同,其具体售价会有不同,例如中国的各种费用加起来大概占售价的23%,因此,其64线产品在中国的售价约为63.96万元。此外,Google无人车目前使用的激光雷达,售价也高达8万美元;而其他部分无人车激光雷达成本大致可以占到整车成本的一半左右。
而激光雷达之所以如此昂贵,主要是因为技术难度大,研发成本高所造成的。此外,从供求关系来看,全球仅有Velodyne、Quanergy、Ibeo等几家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销售,但由于激光雷达售价太高也抑制了自动驾驶车辆对激光雷达产品的需求,导致生产厂商只能维持高价以支撑运营。例如,特斯拉选择放弃激光雷达的原因就不是因为激光雷达本身的性能不出众,而是单纯因为价格过高。以Velodyne的销量为例,除去卖给政府的部分,Velodyne在2017年因为新工厂投产产能爬升,其在全球总计销售了十多万个激光雷达,销量是2016年的20多倍;但是Velodyne的多数雷达其实都卖给了地图、保险、安防、科研等领域,面向自动驾驶公司的销量较小。可见,价格过高导致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应用难以普及,限制了行业发展。
因素二:难以量产,交货周期长。同样以Velodyne为例,尽管目前该公司全线产品都能保证稳定供货,但由于量产能力不足,导致了产品周期较长,其64线产品的交货周期大概为6-8周,32线和16线产品则为2-4周;交付中的通关等工作正常也只需要一周左右。总体来看,产品的交货周期过长,也影响了下游需求。此外,激光雷达产品在组装过程中,为保证发射出去的激光要被成对的接收器收到,不能有任何偏差,从而导致64线雷达一个星期只能完成两台成品组装,也就是说,复杂和耗时的组装和调校过程也极大地拉长了产品生产到能够正常应用的时长。
因素三:缺乏车规,难以普及。激光雷达,尤其是多线数产品对于汽车行业仍属于较新产品,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统一的要求。因此,Velodyne联合美国的科技公司、网约车公司和整车厂成立了一个车载激光雷达俱乐部,共同探索车载激光雷达的相关指标。但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车规标准,限制了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普及。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激光雷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激光雷达(LiDAR)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激光雷达(LiDAR)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