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工业无人机行业农林植保领域应用三大痛点成行业瓶颈
农林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该型无人飞机由飞行平台(固定翼、直升机、多轴飞行器)、导航飞控、喷洒机构三部分组成,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作业,可以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
我国的农业植保无人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2015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为2324架(31个省统计),增长幅度达到234%,2017年我国植保无人机数量达到12000架,虽然涨幅明显,但整体而言,我国的植保无人机体系尚未成熟。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技术和产品性能参差不齐,众多产品中绝少有能够满足大面积高强度植保喷洒要求。
植保无人机优势明显
目前植保无人机在农作物的播种(授粉)、洒药、施肥,以及长势和病虫害的监测等方面无论与人工相比,亦或是与传统机械相比均具有明显优势。以洒药为例,无论是与手工喷洒还是载人飞机喷洒相比,植保无人机都具有独特优势。
与纯手工喷洒相比,植保无人机洒药平均每亩仅需2分钟,每天可300亩,而人工每人每天仅能完成10亩,喷洒效率提升近30倍,进一步释放劳动力;无人机低量喷雾不但可以节省20-40%的农药,重要的是相比人工操作,无人机还可节省90%的水,大大节约水资源;此外,随着虫害抗药性的增强,农药的毒性也在与时俱进,通过无人机喷洒减少用药量无疑有利于食品安全,也利于水土保护。
与载人飞机喷洒相比,遥控无人机的培训则要简单很多,通常只需要10-15天的学习便可掌握,易于操作。在成本方面,单台农业喷洒无人机售价通常不超过20万元(不算补贴),相对载人飞机大幅下降;无人机通常采用电能而无需燃油,且随着电池技术的升级,续航时间也在大幅增长。
植保无人机需求量达30000架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2017年粮食种植面积1122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1万公顷。减少0.7%耕地面积。总体来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维持在100000千公顷上。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农用无人机出现在日本,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日本拥有超过3500架已注册农用无人直升机,操作人员超过1.4万人,成为世界上农用无人机喷药第一大国。目前,日本国内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都靠无人直升机来进行病虫害防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业也必将像日本那样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按照中日年农药使用量进行测算,中国如果达到日本目前植保无人机的普及率和使用频次,仅仅年更新量就能达到30000架。此外,我国耕地森林幅员辽阔,仅以耕地红线18亿亩来计算,单凭一项喷洒业务,如果每年喷洒5次,每亩作业8元钱,每年就将贡献超过700亿元的作业收入。
植保无人机三大痛点
近10多年来,植保无人机低空低量航空施药由于其作业效率高、具有全地形作业能力和节水省药等自身独特优势,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而造成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等原因,植保无人机在我国热度持续上升。不过植保无人机的三大痛点尚没有得到解决,成为植保无人机继续发展的瓶颈。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工业无人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工业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工业无人机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工业无人机行...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