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已逾3000亿 三年后或突破4000亿
调味品市场发展迅猛
——行业规模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调味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刚需消费品,具有市场需求稳定特征,且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特点。2017年,中国调味品市场销售3322.1亿元,同比增长8.08%。
在内部消费升级趋势加快以及外部餐饮行业回暖的大背景下,预计未来调味品行业将以10%左右的增速稳健增长,2020年行业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大关。
——细分品类
我国常用调味品按照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酿造类、腌菜类、鲜菜类、干货类、水产类等;再具体细分为酱油、耗油、食醋、料酒、味精、榨菜等。其中,酱油行业产销量和企业规模均居调味品行业首位,2016年酱油消费量占调味品总消费量的43%;2017年酱油销量为1001万吨,同比增长5.1%,略高于调味品平均增速。
酱油行业规模体量大,主要还是其渗透率高。数据显示,在各大品类中,酱油的渗透率高达99%,味精、鸡精的渗透率在60%以上,蚝油的渗透率最低,仅22%。
值得注意的是,于消费升级推动,复合调味品需求上涨,零售额增速加快。具体类别来看,鸡精占据主要地位,2017年市场份额28.5%;其次为火锅调味料,市场份额超20%;相比中式复合调味品,西式复合调味品市场份额更多,达到19.3%。
——竞争格局
调味品具有快速消费品的属性,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灵活、激励到位,对本土市场理解更为深入的民营企业在调味品行业里表现出色。地方国企在行业内多扮演细分行业龙头的角色,业务也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营销和渠道方面的能力较民营企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本轮国企改革的推进正在释放这些企业的内在潜力。
具体企业来看,2016年,海天味业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约为6.46%;李锦记紧随其后,占比约为4.27%;第三至第五分别是老干妈、太太乐、美味鲜,市占率分别为3.63%、2.89%、2.83%。
调味品市场未来趋势
首先,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升,在选择调味品时,对于产品的口感和健康属性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遵循着消费升级的路径,调味品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口感的复合和健康安全零添加的属性。以酱油为例,过去酱油消费集中在老抽、生抽,近两年鲜酱油、零添加酱油、有机酱油受到市场(尤其是上线城市)的追捧。
其次,价格不断提高。以酱油为例,酱油作为我国消费量最大的传统调味品,单价较低,加上其刚需的消费品属性,消费者在选购时对其价格敏感度不太高。酱油的消费升级近几年体现得非常明显,产品价格带不断上移。从之前的5-7元/500ml上升至10元左右/500ml的鲜酱油,目前10元左右的鲜酱油是最主流的消费价格带,未来有望突破15元/500ml。
第三,生产工艺升级。调味品产业的升级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包装和行业的细分上,更主要体现在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建立起新的生产质量标准。调味品的产业升级重点体现在向工业生产的4.0迈进。
最后,集中度加速提升。目前我国大部分调味品集中度偏低,对照日本、欧美等国家,行业提升度空间大。消费升级对优质产品的需求和落后产能在成本、政策等压力下加速淘汰,将构成未来几年龙头加速的主要推动力。
以环保为例,2017年以来,环保力度明显加大。酿造业属于环保部公布的16大重污染行业之一,环保压力下,部分地区小酱油厂批量倒闭。调味品行业目前仍然相对零散,区域性酱油、醋厂较多,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的数据,2016年酱油百强企业产量企业占行业总体比例在37%,可见小酱油厂仍然大量存在,落后产能在环保压力下将加速淘汰。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背景、产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体育用品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体育用品行业未来...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