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避雷指南 一文了解2018年1-9月A股IPO被否情况
IPO被否情况
除2009年和2013年IPO被暂停“空窗期”外,今年前三季度IPO过会率为近10年同期最低值。随着新一届发审委即将亮相,IPO审核趋严原则将会延续,企业选择IPO也会更小心谨慎。
具体数据显示,2018年1-9月,共有147家企业上会(不含取消审核),其中88家获通过,过会率59.9%;被否企业54家,占上会审核总量的36.7%。分月份来看,1月被否企业数量最多,高达24家;8月被否企业最少,仅有1家。
IPO被否的54家企业中,创业板被否企业数量最多,达25家,过会与被否比为0.88;其次是上交所主板23家,过会与被否比为2.04;最后是中小板6家,过会与被否比为3.17。其中仅有创业板被否企业数量大于过会企业数量,过会与被否比小于1。
行业分布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数量最多,高达9家;其次是专业设备制造业,被否企业有7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被否企业也有4家,其余行业基本为1-3家。
从被否企业排队时间来看,2018年1-9月,被否企业排队时间多集中在0.5-1.5年家。其中,有20家被否企业排队时间为0.5-1年,19家被否企业排队时间为1-1.5年;排队时间为1.5-2年的企业也有7家,其余年份均为2家。
从被否企业利润规模情况上来看,被否企业利润规模集中在3000万至8000万之间,其中3000万至5000万被否企业有20家,5000万至8000万被否企业有20家。小于3000万被否企业有4家,大于8000万被否企业有10家。目前8000万的利润规模仍是企业成功实现IPO的保障。
从被否企业涉及的券商来看,IPO被否的54家企业,共涉及27家券商,其中被否数量最多的是招商证券,为6家,未通过率54.54%,被否的IPO项目分别为国安达股份、深圳明微电子、北京新时空科技、江苏蓝电环保、广东格林精密和深圳雷杜生命科学。
IPO被否原因
在对上述54家企业IPO被否原因进行了梳理后,发现证监会发审委关注的问题主要有财务真实性及合理性、关联交易与业务独立性、持续盈利能力、供应商和客户集中度问题、会计处理、会计准则相关、现场核查及内部控制相关等问题。
具体来说,涉及财务真实性合理性质疑的被否企业数量最多,高达46家。其中主要包括营收与费用匹配性、销售费用逐期减少、人为调节利润质疑、收入增长与固定资产增加不否匹配、放宽信用政策的行为提高收入质疑等问题。
涉及毛利率相关问题的被否企业数量也有40家,排在第二,主要包括毛利率低于或高于同行业、某种毛利率与其他相比差异大、毛利率变化趋势与同行业不一致、某种毛利率高于或低于另一种毛利率等问题。
另外,涉及关联交易和业务独立性质疑、涉及持续盈利能力相关问题、涉及供应商及客户相关问题的被否企业数量均超过30家,分别达到37家、33家、32家。
关联交易和业务独立性质疑内容包括联交易逐年增长、与关联方交易金额占同类业务比重、交易价格公允性、与经销商与管理商联营商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关联方大额无息资金拆借等问题。
持续盈利能力则涉及管理能力、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影响、不同招投标方式是否影响、营收净利大幅下滑、与重大客户约定协议是否可持续、贸易政策影响、是否面临反倾销、反补贴等。
供应商及客户相关问题包括供应商与客户集中度较高、第一大客户和供应商重合、经销商刚成立即成为发行人经销商、经销商是否取得相关证照、与重要客户与供应商合同有效期到期后继续开展合作是否存在风险等。
最后,涉及会计处理、会计准则相关问题、涉及现场检查问题及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被否企业相对较少,但也超过了20家,分别达到27家、20家。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