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看滴滴跑马圈地发家史
程维何许人也,所做何事?
"努力到无能为力,上天就会给你开一扇窗"。这是滴滴CEO程维常说的一句话。
程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曾在阿里巴巴履职八年,期间成为阿里巴巴最年轻的区域经理,2011年开始担任支付宝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2012年6月,程维从支付宝离职创立了小桔科技,即滴滴打车。
这位CEO在6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团队,并且用了四年时间,让滴滴膨胀成市值450亿美金的巨无霸,滴滴的野蛮生长,背后有何故事?
非常规手法 能逮到耗子的就是好猫
在推广的初期,滴滴采用了很多非常规手法。
第一步,精准打击摇摇。滴滴初创的年代,摇摇招车才是市场老大。其刚获得300多万美元红杉资本,彼时滴滴可谓一无所有,可那时的滴滴,狠劲初显,但凡在地推模式上安装了滴滴打车软件的手机,如果同时安装了摇摇,那么手机上就会弹出提示,引导用户卸载摇摇,颇有你死我活的气势。
与此同时,在初创很长一段时间内,滴滴都会向司机端推送假订单、制造订单繁盛的假象,这个手法直接提升了司机对滴滴忠诚度。
另外,交通委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网络打车难以监管,黑车极易借助打车软件混入出租车阵营,让网络打车的安全风险加大,故要求打车软件认真核实司机身份、司机需持有身份证、服务监督卡原件才能办理业务。但滴滴为了快速扩张,仅需要司机输入真实姓名、出租车公司、服务监督卡号和车牌号码,就可以通过验证。这个过程中,因为不用核实司机身份,让黑车有了可乘之机。
最后,交通委曾三申五令要求打车软件不能采用加价功能,百米是言听计从,加价功能也一直没有列入开发日程,但滴滴却使用加价功能大大提升了乘客打车成功率,司机也因此得到了实惠。
各中种种,桩桩件件,无不是流氓手法,但在滴滴眼里,从来成王败寇,商场不讲对错,只分利弊。
击败竞争对手 拿下重要城市
2013年滴滴的开年第一仗,战局设在上海,对手是大黄蜂。大黄蜂的背后,同样有着一支精锐部队,上海、广州、深圳是大黄蜂的主攻点。在滴滴向派小分队攻打上海市场时,大黄蜂已经做到了1万个乘客,5000个司机的注册量的市场容量,后发制人,谈何容易?
滴滴剑走偏锋,首先确认核心城市一个都不能丢;其次选择正面刚,大黄蜂打哪里,滴滴就打哪里,资金加码+疯狂的广告轰炸(2周内向10万个IPhone账号发了十遍短信);2个星期后,滴滴在上海反超大黄蜂,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2014年,滴滴瞄准杭州,与快的展开了异常旷日持久、举世瞩目的补贴大战。补贴大战的流程为--快的补贴十块,滴滴补贴十一;滴滴补贴十一,快的补十二;双方持续加码,寸步不让。
补贴大战全面开打后。订单量迅速攀升,之后双方进入拉锯战,烧钱速度越来越快,从早期一天几百万到几千万,再到3、4月高峰期时,一天能烧掉的1个亿。滴滴在此期间选择死扛到底,它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胜利,在这场补贴大战中,除了快的和滴滴,其余打车企业全部被毙。滴滴通过死扛到底,获得了跑马圈地的胜利。
黑车洗白 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黑车洗白,在网约车市场上并不鲜见。平台通过将司机和车辆挂靠代驾公司和租赁公司,以规避风险。具体的操作为"黑车"先将自己的车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其次和打车平台,诸如滴滴和快的,签署两份合同,一份是汽车出租合同(签订双方为"黑车"以及汽车租赁公司),其次"黑车"再与平台签署代价服务,等完成这些操作后,"黑车"前往滴滴公司报名培训,通过后便可获得司机版客户端,然后接单上岗。
滴滴洗白"黑车",自有其扩大市场规模,而罔顾乘客安全的倾向,"黑车"洗白全过程,滴滴、快的等平台全程知情,并且助纣为虐。
非常规手法可以说是前期为了生存,广告大战、补贴大战都能夸作孤勇,但是,滴滴为了扩大规模洗白"黑车",全然不顾乘客出行安全,这可谓冷血自私。滴滴有危机感、有好胜心,但为何没有公德心?道歉有何意义,那两个姑娘的命能就回来么,她们本该有温暖灿烂的一生。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