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产业化标准年底颁布 三大主体共同推进产业化发展
住建部日前公布了《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区)发展规划及评价标准》(讨论稿),并表示已有17个城市初步意向申报为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
讨论稿显示,住宅产业化近期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在全国培育20个左右试点城市(区),其中,东部地区发展10个左右,中西部各发展5个。讨论稿正处于意见征求阶段,有望年底颁布实施。
住宅产业化是以工业化的方式大规模生产住宅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建设生产效率较低,人均竣工面积更是一直徘徊在20平米左右,美国人均竣工面积是我们的2-4倍为40-80平方米,日本更是高达80-100平方米。我国建筑业不仅人均产量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产值利税也处于较低水平。同时,我国住宅质量还存在达不到设计要求与用户要求、使用功能差等问题,住宅建造的大量投入存在资源浪费成本剧本居高不下的局面。
用传统的方式生产高品质的住宅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我国一直存在熟练技术工人不足,劳动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而且,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依托劳动力资源的产业也将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上升的问题。
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早已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住宅依然会是重要的消费热点,未来社会对住宅依然有大量的需求。何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下,大量新城的建设需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都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正是迎合了这方面的需要。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通产省在1968年提出来,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我国于1994年首次在官方讲话中提出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住宅产业化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各种住宅部品、构配件,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部品、构配件的组装,同时实施住宅全装修一体化,最终投入市场。
住宅产业化长远的目标就是以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大规模生产住宅,缩短建设周期,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将整个行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