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啤酒行业的拐点之年!
2012年,全国啤酒的产量490.2亿升,同比增长3.06%,25年来,中国啤酒产量增幅首次跌破5%。从1987年到1994年国内啤酒年均增幅在20%以上,年产量增幅最高时达到30%以上,1995年以来我国啤酒产量增长速度放慢,但年均增幅仍达到7%以上。
以我国白酒与啤酒市场企业经营情况来看,2011年贵州茅台实现营收184.02亿元,净利润87.63亿元;五粮液实现营业收入202.26亿元,净利润61.92亿。2011年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231.58亿元,净利润17.38亿元;北京燕京啤酒实现营业收入121.37亿元,净利润8.17亿元。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白酒与啤酒行业领先企业营业收入差不多,但净利润相差较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啤酒行业品牌竞争与消费需求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认为,出现啤酒行业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啤酒企业的定位:以资本为背景的快速收购垄断,首选战略是做大,这种定位必然导致啤酒市场竞争激烈。
近年来,我国啤酒行业市场发展较快,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行业内各类经营企业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国外企业看好中国市场,不断加紧在中国的啤酒市场的战略布局与产业扩张,比如嘉士伯、百威英博不断加大在中国的资金投入,用以扩大产能、品牌及影响发展。同时,青岛、千岛湖、燕京啤酒等国内本土的啤酒品牌之间的竞争也逐步趋于激烈,价格、产品、渠道这些竞争工具轮番变换手法,以期能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啤酒行业品牌竞争与消费需求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对我国啤酒行业的五力模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说明我国啤酒行业的竞争情况: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啤酒对原材料的价格变动非常敏感,而原材料供应主要来自欧洲和美洲的大麦,集中度较高。同时,啤酒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位置,上游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麦芽和水)、辅料(酵母和啤酒花)、能源、运输等成本的变化对厂商尤其是中小型厂商的利润率将造成较大冲击。而且当双方建立了长期的销售关系,购买者的转换成本也较大。结合上述分析,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啤酒行业品牌竞争与消费需求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认为,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对于超市、餐饮及娱乐场所而言,由于其购买的得转换成本较低,而且只要有利益的倾斜,马上就可以改变供应产品的品牌,所以其议价能力较强;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虽然在进行购买啤酒时的标准化程度和转换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其散买的购置方式,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厂商定价。结合上述分析,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啤酒行业品牌竞争与消费需求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分析认为,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一般。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