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终止与国内代工厂合作 多家企业陷绝境
2012-08-14 08:36:52 责任编辑:QZ016 来源:前瞻网
阿迪达斯结束国内代工势在必行
阿迪达斯加工业务正加速退出中国。据悉,日前阿迪达斯已经终止了包括上海东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在内的4家代工厂的合作,还有2家将在明年3月停止。
值得一提的是,东隆已经与阿迪达斯合作了十几年,其安徽铜陵的工厂约70%产能为阿迪达斯服务。“这6家中有两家的情况非常不妙,因为他们是100%的产能依附于阿迪达斯,平时基本没有接触其他客户,如果短期内找不到新订单,只有关厂一条路。”东隆相关负责人蒋留红称。
对此,阿迪达斯中国回复称:“因为正在优化全球采购架构,共有十家供应商合作伙伴已收到关于我们终止合同的法律告知。”
阿迪失言?
能为这个全球数一数二的运动企业代工,曾经是这些代工厂的金字招牌。然而,眼下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找到新客户和大订单,部分产能100%依附于阿迪达斯的代工厂就要面临工厂关门的风险了。
敏恒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敏恒”)是阿迪达斯在上海的第一家供应商,而敏恒旗下的一家服装厂正是上述两家100%产能依附于阿迪达斯的其中一家。
“不是找不找新订单的问题,是根本找不到!”这家服装厂负责人陈先生的话语既急迫又无奈,他表示,这两年,根本没赚到钱。加工费没涨,但人工费却涨了。2010年以前,工厂的利润还有8%~10%,但这两年利润几乎为零。
阿迪达斯的付费方式也有所改变,据前瞻网记者了解,2008年以前是每个月付费,此后就变成了每两个月付一次费。“这个行业本来就利润极低,如果阿迪不给补偿,也不兑现承诺,我们就只有破产了。”陈先生称。
而他所说的承诺,是指2011年时,阿迪大中华区的高层曾给供应商开过会,许诺2015年以前订单计划不会改变。
实际上,几年前阿迪达斯就开始陆续减少中国代工厂的订单。
“2006年、2007年阿迪在东隆每年的订单约在200万件,2008年是个转折点,此后订单一直在萎缩,2008年东隆做了150万件,2011年已经减少至70万件了。”蒋留红说。
衡阳荣阳鞋业为荣诚集团的子公司,代工的品牌中阿迪达斯占90%左右。自去年开始,来自阿迪达斯的订单也是明显减少。相关人士介绍称,2010年,情况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加工25万~30万双阿迪达斯的鞋子,而去年8~10月,每个月只加工了15万~20万双。
“种种迹象表明,阿迪早就在作准备,逐步转移产能。”上述陈先生说,“我们厂里600多位工人,很可能面临失业。”
成本权衡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为阿迪达斯、耐克这些巨头代工,对大部分代工厂而言有一种光环效应,但是这些运动品牌的要求也是非常严苛的。
比如,合作协议规定,供应商每年都必须制定且不断更新3年战略规划,还必须保证其设备和工艺跟上阿迪达斯的需求。为了配合阿迪达斯等国际生产商,敏恒2003年底竣工的新厂房拥有6000多平方米米且有自己的绣花车间、印花车间、配件生产车间等等,可每月生产帽子5万~7万打。
苛刻要求的同时,阿迪达斯也在移情别恋国外工厂,包括缅甸等东南亚市场。而如候鸟一样的迁徙,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劳动成本的重视。
比如,东隆铜陵工厂工人人数在1600~1700人,人均工资在2000元/月,而上海工厂人数更多,人均工资在2700~3000元/月。而阿迪达斯位于柬埔寨工厂工人的月薪被曝最低约为13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还不到900元。成本差距清晰可见。
阿迪达斯订单约占总产能30%的上海圣菲达服饰有限公司(下称“圣菲达”)也是遭遇“被停单”中的一员,负责人Lily对记者说,“阿迪肯定会逐渐将生产移至海外。因为中国的劳动成本逐年在提高。”她称,阿迪达斯在公司每年的订单约50万~60万件,工人工资现在已涨到3000元左右了。
一位长期负责订单排期和盘存工作的东莞服装加工厂人士说,有些中国生产商提出的订单规模过大,导致商品库存多,库存一高,即使是高档品牌也不得不通过打折促销来“去化”,可这是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既牺牲了利润,又损害了品牌形象,这便成了大品牌撤离的原因之一。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当前,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价值链呈现“中间低,两边...[详细]
- 刘海晶:中国干细胞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及企业布局
- 蔡志濠:预见2025:《2025年中国声呐行业全景图谱》
-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基于AI的智慧工程数字化管理云平台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
- 蒋金成:2025年中国黄金首饰市场分析
- 何乐:2025年中国硅钢行业需求现状
- 刘海晶:2025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概述
- 成招荣:2025年中国及31省市电线电缆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
-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4年中国企业级固态硬盘(eSSD)行业市场规模约25亿美元
- 前瞻产业研究院:【行业深度】洞察2025:全球及中国杂化高效抑烟阻燃复合板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