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5月3日

国务院启动大规模价改 多数政府定价将回归市场

 2014-11-22 14:51:35 责任编辑:吴鸿庚 来源:经济观察报

最后的“桥头堡”

所谓价格改革,就是将此前的计划经济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向着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转换。

中国的价格改革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不断推进,从1984年之前的试点,到1988年之前的铺开,再此后开始进入深化改革的阶段,改革的重点也从“调整价格结构”、“转换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改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市场价格体制”逐步过渡到“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

而这也说明,目前的价格改革已经开始攻坚最后的“桥头堡”。

以资源品价格改革为例,目前除了电价以外,基本上都已经不同程度放开,像煤炭价格取消了双轨制,成品油也调整了价格形成机制,电价改革和气价也在酝酿和出台过程中。

在史丹看来,下一步将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战。“直接取消价格管制,价格由政府供需关系决定,现在的价格体制对市场本身有要求,企业竞争不充分,但是交易是充分的,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才能保证行业的优胜劣汰,才有行业发展的动力。”

“这次改革的逻辑或者说核心,就是国家要改变一些行业的现状,必须从价格改革入手,可以说这次改革是看到抓到了核心,就是价格改革。”史丹表示,“最后的壁垒就是非市场的价格,体现在价格上就是定价权,政府应该把定价权放开,变成监管,比如粮食现在是最低收购价,政府其实有最高限价就可以了,能源产品也是,需要设置天花板,只要监管价格是否合理就行,像此前推广的大用户直购电,根本无法体现节能减排,而成了高耗能产业价格优惠的渠道。”

姜绍俊则担心,电价放开后会不会形成涨价的信号?他说,“这是核心的问题,万一收不住怎么办?所以对于电价改革而言,最后的桥头堡不仅仅是形成机制,而且要形成有效监管,电网要管住,处于市场中的发电企业和售电企业也要管住,对此,国家要配套相关补偿机制或干预措施。”

对此,姜绍俊建议,“价格改革除了试点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总体设计,制定保障措施,政府手里要有调控的手段,包括政治的、行政的、技术的和业务的手段等。”

事实上,据知情人士透露,本轮价格改革,凡直接涉及到普通居民生活的,将慎重推进,优先推进那些不涉及居民生活的领域。

对于这一点,1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这次会议认为,价格改革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以合理的价格信号促进市场竞争,破除垄断;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要抓紧制定价格改革方案,做到统筹配套,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同时要完善监管措施,维护良好价格秩序。”

在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向外界释放了两方面信号,一方面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另一方面,价改核心为“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

李克强在这次会议上,以医药价格举例说,公立医院医师服务费价格太低,但药价虚高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通过改革,逐步理顺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机制。

对于价格改革,几乎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部委的年度工作会议文件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及,但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单独拿出来讨论和部署,却不多见。

国内环境的变化,为中国在目前推进大规模的价格改革提供了机会。

自2013年以来,国际主要能源产品价格普遍下跌,为中国推进价改提供了好时机。国家发改委人士说,“能源价格改革,绝对意味着涨价;相反,在目前的国际能源价格局势下,定价权交给市场之后,可能还会降价,能够让老百姓得到改革的实惠。”

企查猫

此外,中国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推进的各项改革,也为推进价格改革提供了条件和环境,知情人士表示,“新一届政府上台两年多来,推进了很多具体改革,先是简政放权改革,后是财税体制改革,现在是价格改革。”

据称,尚在启动期的中国新一轮价格改革,要持续到2015年上半年。这意味着,届时,中国价格领域最后的桥头堡都将被改革攻破。而这其实也是自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中国逐步推进的多项重大改革的重要一环。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