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5月17日

外需低迷成本高企 加工贸易该何去何从?

 2012-08-25 09:10:05 责任编辑:QZ085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

经济形势低迷,已大大影响加工贸易的发展。成本高企之下,加工贸易已开始出现负增长,7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6%。

转型大势不可抗拒,加工贸易企业不升级,命运将永远掌握在别人的手上。然而令企业纠结的是,这条路并不好走。徘徊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加工贸易该何去何从?

在中国,对加工贸易的认识由肯定到否定,到再次肯定,几经反复。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态度也在“曲折”中越发急迫。

商务部一位人士表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三大目标是2003年就开始调整的,2006年密集出台政策,遇金融危机受阻回调,现在应该再次回到这个轨道上来。”

不得不变

这三个目标是:第一,加工贸易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要实现升级;第二,加工贸易的区域布局要实现优化;第三,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包括向现在加工贸易加工环节的上下游发展。上游即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自主研发,下游就是服务、营销等。

今年8月初,素有“加工贸易之都”之称的东莞出台“29条意见”,对东莞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

这座城市对加工贸易的态度和动作,再次成为风向标。

东莞市对外经贸局的一位人士说,这份文件从年初就开始酝酿出台。今年初召开的东莞市外经贸工作会议上传出一丝忧虑的气息,省外经贸厅“一把手”特意亲临东莞为之打气,“我今天为什么要来,就是希望你们顶住,你们顶不住我也顶不住啊。”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加工贸易顺势而生,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据前瞻网记者了解,自1980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6.35亿美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13052.1亿美元。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 1981年的5.97%提高到2009年的41.2%。

加工贸易这种经济形势并未能一路高歌下去。

加工贸易以贴牌生产为主,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简单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一直游走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利润微薄。另外,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偏低,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较弱。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激增、贸易摩擦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大环境的变化,加工贸易不断受到质疑,2005-2006年各种争议涌现。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为了推动加工贸易向上述目标靠近,早在2003年中央政府就开始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2006年1月、11月和2007年4月,政府3次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商务部还在2006年4月表示今后将视情况每年更新加工贸易禁止目录。

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将1853类商品列入限制类,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出口退税率大幅下调的影响尚未过去,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惊雷又接踵而至,国内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声声急迫。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调整中断,国家为应对危机,逐渐为加工贸易政策松绑,多次提高产品出口退税率。

广东省商务厅的一位官员说,那时我们就知道,“随着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推进,一旦国际市场趋稳向好,加工贸易政策极可能再次收紧。果不其然,2010年,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再次成为决策层明确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商务部的一位人士说:“那段时间各个部委之间、甚至商务部内部,对加工贸易的意见并不太一致,有人甚至提出了全部砍掉的意见。但是最后还是认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存在、发展30年,应该得以保留直到其自然消亡。”

但是,那一次大家均嗅出了“不得不转”气味。

那段时间,东莞“三来一补”企业集体“变脸”。以往这些企业没有法人资格,也就不能自主寻找渠道销售产品。解决企业“性质”问题必然成为第一步。东莞市率先在全国建立起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无障碍通道”,实现了近4000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

近两年之后,劳动力成本不断高企,欧债危机致使外部环境暗淡,加工贸易又一次站在“生死一线”。

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陷入了两难的纠结中: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大考”已势不可挡。若不顺应这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积极主动谋出路,命运将永远掌握在别人的手上,最终的结果是被市场淘汰。但若顺着这股潮流走,将会荆棘重重,各路压力来袭,耗时费力,结果还是无法预知。

梯度转移仍是方向

“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仍是我们政策的方向。”上述商务部人士说。“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转”这三个问题一直是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的焦点。

第一个问题已形成肯定的统一认识。“优化加工贸易的区域布局,无论是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还是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均十分必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说。

企查猫

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中西部省份认为,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的愿望;二是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如何转移的问题”是目前需要抓紧研究的急迫课题。毕竟,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人力资源、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良好的承接转移条件,也难形成东中西地区之间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

对此,很多中西部省份强烈呼吁,国家的引导政策要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应适度向中西部倾斜,同时给予更多扶持政策,帮助中西部地区推进资源性产品产业的升级,从出口低附加值的资源性产品向资源性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也指出,在推进加工贸易西进同时,加强对环保的重视也必不可少。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