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让学校成为可爱的地方

分享到:
20 元淦恭说 • 2019-01-17 19:00:11  来源:元淦恭说 E2723G1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ID: yuangg173),作者:元淦恭

乡村,中国最广袤也最亟待改变的土地;教育,中国人数千年来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乡村的建设和振兴、教育的普及与变革,始终为国人所聚焦。在这个国家仍未终结的现代化长跑中,一代又一代人,都试图破解这两个问题的密码。

【一】

故事从1902年的冬天开始。那年12月17日,历经“庚子国难”的京师大学堂复校,这一天也成为北京大学在民国时期的校庆日。

 让学校成为可爱的地方

图说:190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开学

同样在那一天,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了师范馆,这被视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师范馆正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时至今日,12月17日仍是北师大的校庆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教育领域,从旧学到新学的变革如火如荼,师范院校的勃兴,可说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所谓“师范”教育,最核心的目标即是培养可以进行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师资,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源头。历数今日中国的著名高校,南京大学可以追溯到三江师范学堂,武汉大学可以追溯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也是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师范教育,就没有现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这样的现象并非偶然。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几乎所有欧洲乃至美国的知名大学,最初的源头都在教会,西方势力进入中国之后,教会固然是中国新学的一支力量,但就中国本土新学教育而言,“师范”无疑是最重要的门类。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以儒学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科举体系。而自近代以降,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单一目标逐渐瓦解,有识之士希望透过新学教育,让大众得以启蒙,以适应国家自强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师范”自然承担着将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向更多大众参与的基础教育环节下沉的桥梁作用。

【二】

意识到这一点的,并不只是晚清当局。1894年的恩科状元张謇,在京师大学堂兴办师范馆的同期,也开始在家乡南通,擘画立足乡土的师范教育。

张謇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一位民族企业家。张謇考中状元后不久,因父亲去世,回到家乡守制。一年多以后的1896年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在通州(今南通)设立商务局,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奔波,张謇终于建成大生纱厂,这一近代化的纱厂于1899年5月正式投产,成为南通地区工业化之始。

张謇深知,“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实为一体两面。“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而“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惟取诸实业”。1899年大生纱厂投产后,张謇又于1901年创办通海垦牧公司,该公司拥有十多万亩耕地,实为大生纱厂的原棉基地。自此开始,张謇兴办油厂、面粉厂等轻工企业,建设港口,修筑公路,让南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也为其开展社会事业奠定物质的基础。

1902年,张謇决计兴办教育,而他选择的突破口,正是师范学校。他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因为“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

当年2月,他曾到南京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讨论兴学之事,然而因江苏省内多位地方官的干扰,未能如愿,于是他决定自办师范。当年夏天,他拿出自己在大生纱厂五年的工资及分工,共计两万余元,又从三哥等其他亲友处求得资助,供筹集九万三千元,并选定通州千佛寺旧址为校舍所在地。他决计筹建通州民立师范,1903年4月27日,通州师范举行开学典礼。通州师范成为张謇一生中最牵挂的教育事业,“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有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

3

图说: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校门

通州师范学校属中等师范性质,主要培养对象就是小学教师,课程涵盖文、修身、教育、伦理、算术、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图画、手工、体操等,后来还逐渐增设农科、工科。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也称得上是并不落伍的科目设置。

张謇鼓励师范生“乐从教育”、“从好教育”,对优秀的从教者给予充分的物质奖励。在南通,他给小学教师开出20元到30元的月薪,高等小学教师30元或40元,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则更高。他还主张用“擢优”、“励恒”、“彰廉”等办法奖励师范生,这可能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教师专项奖”。张謇做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知,如无高素质的人才,实业救国就无从谈起,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需要有一套让专业教师终身从教的机制。1903年,在《通州师范学校议》中,张謇提出可以从秀才、贡生、监生、举人(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中招收师范生,如业绩优秀,即可在公共教育序列中晋升,从而让教师和科举制下的官员享受同样的待遇,这样的设计,至今看来也并不过时。

【三】

张謇奠定了近代以来中国成功商人的一种范式,将实业和教育,作为改变社会的双轮。

自通州师范之后,张謇先后在南通兴办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再发展到公立中学、银行、商科、医学、纺织的专门学校,1916年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后人统计,张謇家族仅在南通一地兴办的中等学校即达21所,专门学校、职业学校也有20余所之多,不少学校类别都属中国首创。

1903年张謇去日本考察,除了聘请日籍教师,也观察日本基础教育的经验,说道:“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这构成了他此后教育实践的底色。张謇一生办得最多的就是小学,达到数百家。

蔡元培主张自上而下办教育,先整顿大学,有了好的大学才有中学师资,有了好的中学才有小学师资。张謇的做法和他相反,不仅以师范夯实教育的基础,更成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他始兴办师范和小学之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但他更重视教育的实用性。

北宋时期的江苏如皋人胡瑗提出“明体达用”的教育观,备受张謇推崇。胡氏在宋朝时即首创“分斋教学”制度,根据培养目标和所学专业进行分班教学,张謇在办学时的理念也受此启发,这也是他后来兴办大量职业学校的理论源头。张謇主张“知行并进”,要求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由是,当年南通的学校都有各类教学仪器,方便学生实验,对从事工程等学科教育的教师,张謇的要求是他们必须富有工程经验,从而保证教育的实效。“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平民教育”与“实业报国”在张謇经营的南通,形成正向的循环。

上世纪二十年代,南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模范城市”。1920年,美国知名哲学家杜威应张謇之邀来南通讲学,称赞道:“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杜威的谈话,固然可能有客套的成分,但也足见南通教育事业的成效之大。

【四】

张謇是造就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眼光从来不局限在南通一地。

张謇汇集全国资源,为本土教育所用。他延请国内的顶尖学者来通,以开阔师生见识。王国维、吕思勉、朱东润、陈师曾,这些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曾被请到通州师范讲学。创办女工传习所,张謇就请来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获“世界最高荣誉奖”的苏州绣工沈寿担任所长兼教习。

张謇更放眼世界,力求引入国外顶尖的师资和理念。1903年,他亲赴日本,聘请7位日籍老师来通州师范长期任教,还在1904年、1905年、1907年分三批选派14名优秀师范生到日本宏文师范速成科和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留学,这些师范生学成归国,又成为通州师范的骨干教师。

正是张謇宏大的视野和格局,让他走出南通,支持了更多地方的教育事业。1905年,他出资支持马相伯设立复旦公学,这是复旦大学的前身;他参与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成为后来“中大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前身,他还担任过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暨南大学的校董,支持过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复校,这一长串高校的名字,几乎撑起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而他亲自创办的吴淞商船学校、吴淞水产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专业技术院校,后来也成为上海海事、上海海洋、河海大学等行业顶尖的高等学府。

张謇办教育是从师范和小学开始的,但他更多的教育实践,却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大学的格局。

比张謇稍晚,另一位南洋华侨,在福建厦门,同样有一场这样波澜壮阔的实践,他便是陈嘉庚。陈嘉庚生于福建同安集美村(今厦门集美),早年随父前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在彼时的侨商中,陈嘉庚的商业成就并不算最高,但他在教育上的投入之多,却无出其右者。

陈嘉庚兴办新学教育,始于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最初在集美开办小学,然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以及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门学校,还在集美兴建现代的幼稚园、图书馆、科学馆和医院,这些学校和配套设施通称“集美学校”。在上世纪20年代,这个和厦门岛遥遥相望的村落,已拥有400米的标准跑道,种植草坪的足球场,成为南通之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模范。

3

图说:集美学村今貌

1923年,闽军、粤军分据厦集海峡两侧,形成军事对峙。闽军数千人驻扎集美学校,学校竞成军阀混战的阵地,陈嘉庚时在新加坡,函告驻军撤离,起初未果。陈嘉庚又让时任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发起划定学校为“永久和平学村”的倡议,此倡议得到孙中山的批准,孙中山电令闽粤两省行政主官对集美学校妥加保护,而“集美学村”之名也从此确定。即使在烽火连天的动荡年代,发展教育,保护学校,仍是这个国家不同势力的最大公约数。

陈嘉庚兴办教育的路径,和张謇几乎如出一辙。从小学和师范切入,再兴办应用型专业学校,教育理念也颇为务实。后来,他的教育事业也从基础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1919年,陈嘉庚在上海聘任蔡元培、黄炎培等名流担任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员,厦大于1921年借集美学校开学,这是中国第一所侨设大学。而陈嘉庚本人,也被厦大和集美各校的学生尊称为永远的“校主”。

【五】

从张謇到陈嘉庚,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史的另一面。那些影响中国现代教育范式的试验,并不都出现在北京或是上海这样的都会,反而在一些二三线的地区也屡有突破。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历史很重要的特征,乡村教育、大众教育,一直扮演着教育改革的先锋角色。

传统中国的教育,曾经围绕“科举”这一指挥棒,核心目标是培养出能够中举的顶尖学生,是单一的精英主义导向。而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的变革,则是要打破过去狭隘的精英主义,为平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选项,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理解这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

也是在1923年,两位知名的海归晏阳初、陶行知和他们的伙伴发起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简称“平教会”)。晏阳初先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陶行知则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等美国教育名家。陶行知1917年即回国,担任南京高师(后来的国立东南大学即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教授、教育科主任等职,晏阳初回国稍晚,他1920年回国,先是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持平民教育,编制印行了《平民千字科》等教材,又在1922年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

1923年“平教会”成立并非全无基础,而是借着1921年已形成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的机会。从教育改进社到平民教育会,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已意识到教育事业“下沉”的重要性。

后来,晏阳初和陶行知分道扬镳,各自开展自己的乡村教育实践,但不少理念仍是共通的。1926年1月,陶行知提出“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当时江苏省立五所师范学校在乡村设立分校,陶行知希望让“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次年,他亲自筹设的晓庄师范在南京东郊开学,在这里,“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学校并不照本宣科,而是将教学活动分成文学、教育、农艺、医药卫生、美术等各个小组,这种开放式的研讨课程,让晓庄“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1

图说:晏阳初在定县给农民上扫盲课

同样在1926年,晏阳初来到河北定县的翟城村,把这里作为平民教育的试验区,三年后的1929年,他举家从北平迁到这里,他所领导的平教会机关也由此搬到了正定。他认为中国乡村最基本的问题是“愚、贫、弱、私”,因而设计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扶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克私,培养团结力”的四大教育目标。晏阳初晚年移居美国,他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向世界推广他的乡村教育理念。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他所探索的已不只是乡村建设和教育的问题,而是寻求在落后国家实现乡村现代化的突破口。

【六】

全面抗战的烽火席卷中国,晏阳初、陶行知在东部的乡建试验被迫中止。晏阳初回到了家乡四川,在大后方继续他的乡村建设试验。1940年,平教会总会迁到陪都重庆西北部的北碚(今重庆市北碚区)。

北碚紧邻嘉陵江小三峡,风光旖旎,还以温泉闻名于世。这里原系巴县的一个镇,到民国初年设立峡防营,1927年,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成为新北碚的奠基人。

在经略北碚的前一年,即1926年,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刚刚开张。他东拼西凑筹得8000元资本,到上海订购了一艘浅水铁壳船,这艘船被命名为“民生”号,最初运营的航线是卢作孚家乡合川(今重庆市合川区)到重庆城区的嘉陵江航线。十年之后的抗战前夕,民生公司已拥有46艘轮船,航线从长江上游直至上海,总吨位上万,职工近4000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更是宜昌以上航运的绝对霸主。1938年,卢作孚指挥民生船队完成“宜昌大撤退”,成为抗战期间彪炳史册的事件。

卢作孚认识张謇。1922年到1923年间,他曾到张謇经营的江苏南通,考察当地的近代化事业。这一次考察,让他萌生了开辟实验区的想法。一边发展实业,一边大兴市政公共建设,卢作孚在北碚复制了张謇在南通的模式。自执掌北碚市政起,卢作孚兴工厂,建公园,造体育场,筑铁路,整修街道,北碚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到1936年,当时江北、璧山、巴县的两个镇三个乡被正式划定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成立县级行政建制,从峡防局到实验区,北碚建设的成绩,受到国民政府的高度肯定。

2

图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北碚

和张謇、陈嘉庚一样,作为成功的企业家,卢作孚将教育视为最重要的公共事业。事实上,卢作孚早就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在创办民生公司之前,他就曾主持过泸州“新教育”实验,也担任过成都通俗教育馆的馆长,还参观过黄炎培在上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学校,这让他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乡村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因为一切事业都需要人去建设,人是需要培养的,所以努力建设事业的第一步是应努力教育事业。”

卢作孚的教育事业,同样从基础教育入手。他对教育的观念,也不拘泥于知识灌输,而涵盖体育、实验、课外阅读等多重要素。1930年,卢作孚在《乡村建设》中写道,“要使学校成为极可爱的地方,里面有许多可爱的东西,让那些小孩子努力去经营。不应像现在的学校,一座污烂而黑暗的庙子里,安了几张破败的桌子板凳,而且放了一块可怕的板子。”卢作孚起初在北碚建小学,1930年创办兼善中学,1935年设立巴县县立女子职业学校,到1936年,北碚小学发展到18所,私塾66所,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21%。

卢作孚同样将教师视为基础教育的关键。他在北碚设“小学教育研究班”、“义务教师研究班”,遴选区域内的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他还要求所有教师在暑期作短时间的集中训练。

十年的建设基础,让北碚成为四川的文化高地。1937年,黄炎培参观北碚后说:“诸君从普通地图上找北碚两字,怕找遍四川全省还找不到……可是到了现在,几乎说到四川,别的地名很少知道,就知道有北碚。与其说因地灵而人杰,不如说因人杰而地灵吧。”抗战期间,上海的复旦大学,晏阳初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等都落户北碚,陶行知、梁漱溟等乡村建设的代表人士也齐聚北碚,北碚有“陪都之陪都”之称,成为一段佳话。

【七】

在中国历史上,巨富大贾从来不敢轻视文人。徽州的西递,有一副颇有名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其实是挂在一个商人家族的堂屋。徽商出外经商赚了钱,回馈乡里的事情,首要的也是兴修学校,教育下一代。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再次打开。早年从内地前往香港打拼的一种企业家,已经功成名就。他们也在内地捐资助学,造福桑梓,这是千年传统的现代延续。

3

图说:从高德地图搜索带“逸夫”二字的地名,遍布中国各地

邵逸夫是宁波人,他在内地捐资助学,最初集中在江浙一带,后来渐渐扩展到全国。今天,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邵逸夫”的名字。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逸夫活动中心……这是许多中国高校乃至高中都有的标准化地名,不少人并不知道他是TVB的掌门人、香港的娱乐之王,但他的名字却成为莘莘学子的共同记忆。从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公益事业,尤以学校为多。而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邵逸夫一次性资助150多所受灾中小学的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

另一位香港富豪田家炳,以“皮革大王”闻名本港。在内地,他最为人所知的事迹,也是资助教育,造福桑梓。2000年,时年82岁的田家炳卖出了自己居住37年的花园洋房,所得款项5600万港元,全部捐给内地的学校,而他自己从此在公寓租住。他回忆说,那时候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到2018年7月,田家炳辞世时,他的基金会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

【八】

田家炳在内地兴办的,不仅仅是一所所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他在资助了超过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缺少课外书籍、视野狭窄,是和城市学生相比最大的差距来源,而这些乡村学校图书室,就是要打开他们看世界的那扇窗。

在当今这个数字时代,图书室已经不是让农村孩子看见世界的唯一方式。2018年,马云公益基金会在全国支持设立了24所“乡村少年宫”,在这些“乡村少年宫”里,有iPad,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感知最新的科技;有VR眼镜,让他们能在偏远的山村里也能“逛”秦始皇陵博物院,在天文台“看星星”。

2018年12月,马云公益基金会资助的首个乡村寄宿制学校改造项目在浙江淳安落地。被改造的梓桐镇中心小学,不仅宿舍、餐饮条件大为改善,甚至还配备了乐高室和电影院。马云早已意识到,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不是考试的竞争,未来是创造力的竞争、想象力的竞争。iPad、乐高室、电影院和VR眼镜,这一切,都是为了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图说:2019年1月13日,马云在“重回课堂”活动上演讲

“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马云乡村教育计划的突破口,更是马云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词。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需要教育的变革。“过去的教育,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马云曾这样说道。过去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通过记忆力、计算力的高强度训练,达到区分人与人的目标,但进入到21世纪,在记忆力、计算力这些经典可度量的维度上,人类早已不如计算机了,如果现代人只有这些刚性的技能,被AI取代不过是迟早的事。

在马云看来,“其实“教”和“育”是两回事情,我几次讲过,中国的“教”真不差,你今天到国外去,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很多好的大学里面考试考得好的,都是我们中国人。但是我们的“育”比较差,“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学”和“习”不一样,“学”的可能是知识,而“习”是要尝试,去体验挫折、体验失败。“教”和“学”是对于知识来说的,“育”和“习”是对文化而讲。”

【九】

和张謇、卢作孚等前辈一样,马云办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更有深刻的理念思考。

为什么中国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但在基础研究上仍落在西方之后?为什么中国学生能够承受罕见的高强度的应试训练,但中国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却相当之差?除了那些考上985/211名校的优等生,广大资质普通的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一切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马云都试图求解。

马云说,一个教育好的地方,不是你考试考得多好,而是孩子们热爱学习,拥有了学的一种能力,热爱看书,热爱自己去探索。用卢作孚当年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学校成为可爱的地方”。

马云决计从乡村做起。“中国的应试教育,几乎每个人都讨厌,学生讨厌、家长讨厌、教育部门讨厌,但是没有人在改变,而且这个改变都是在口头上改变,而中国的乡村教育可能是我们中国教育改革最大的突破点、薄弱点。”

3

图说:贵州大方县,乡村教师徐召伟正在操场上带学生踢球

马云乡村教师奖的名单,无疑体现马云个人对乡村教育的鲜明导向。乡村学校条件有限,有的偏远学校甚至只能开出语文、数学两门课程,但马云格外重视那些在乡村地区开展文体教育的老师。最新一届的获奖者,有的在大山深处组织了学生足球队,有的为乡村孩子上舞蹈课,在功利应试目标下被视为“副科”的音体美,是获奖教师带给山村的一抹亮色。

马云的期待是让“农村包围城市”,以乡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的整体变革。在他看来,教育工作是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需要在当今中国,找到全新的现实进路。

【十】

教育这件事,从来没有最优解,但为孩子们培养一批最优秀的老师,总是没错的。

马云早早就把自己的微博名改为“乡村教师代言人”,乡村教师也是他最牵挂的群体。对他而言,改变乡村教育,光是硬件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时隔百年,他仍像张謇那样,对教师无比看重。2015年,他发起“马云乡村教师奖”,给每名获奖教师10万元的现金资助和专业培养,持续三年。这不仅是给在一线的教师鼓励,坚定他们长期服务的信念,更是通过持续的线上和线下学习为教师们赋能,让这些教师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推动乡村教育变革的路上走得更远。

现在,马云公益基金会建设的线上教师社区已有近5000名教师,每周都会有在线的分享和学习。而在暑假,获奖的乡村教师还会在全国顶尖的师范大学参加线下的培训。

乡村教师计划只是一个起点。2016年,“马云乡村校长计划”诞生;2017年,“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启动;2018年,“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落地。从硬件到软件,从师资到管理,从今天的校长、教师到明天将成为乡村教育栋梁的师范生,已经成为一个全覆盖的体系。

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对马云基金会而言,最重要的是趟出一条路来。马云的乡村教育计划,并不是要维持乡土的“田园牧歌”,也并不是让那些留守儿童继续窝在大山里面,而是通过成规模的寄宿制学校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农村学生有看到世界的最大可能,填平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认知差距和数字鸿沟。

3

图说:2018年,获奖乡村教师在美国夏威夷

要改变乡村教育,先要改变乡村从教者的观念。2017年,马云公益基金会组织了15位乡村学校校长去美国本土考察,时任浙江缙云县长坑小学校长刘勇武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直很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几乎让全校每个孩子都至少学会演奏一种乐器,但美国之行仍然对他有新的触动,从美国回来之后,他决定让孩子们每天有两节课时间自由选择琴棋书画的项目。2018年,这15位校长又去了美国夏威夷,他们和美国的学校校长一起畅想“未来学校”,讨论的重心是如何设计学生有自主权的学校,如何让师生有更快乐的学习体验。

世界很大,乡村的执教者需要走出去看看。

【十一】

综观百年来中国教育变革的经验,企业界的投入是重要的资金力量,而教育公益支持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下沉”,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新模式的影响力。

马云的教育公益,同样依循由点到面,不断拓展的路径。

马云一直说,“我是用做教师的方法做CEO”,CEO的本质就是首席教育官(ChiefEducation Officer)。在阿里巴巴,他被员工们称为马老师,他也先后创办了淘宝大学、湖畔大学、云谷学校……

1

图说:阿里巴巴商学院学生到亲橙里购物中心实地学习

他力倡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主业和大众教育紧密结合,在2008年就为母校杭州师范大学捐建了“阿里巴巴商学院”。这所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具“国际视野、实战能力、创新精神”的商务精英和高端创业者。倏忽已过百年,“知行合一”仍是马云所倡导的教育目标,一如张謇当年举办的那些专业学校,甫一创建,就紧密契合实业的需要。

马云的公司越来越大,但他放在公司治理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放在教育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他成为“乡村教师代言人”,把教育公益的触角从杭州,延伸到广袤的中国大地。马云乡村教育系列计划的颁奖已进行到第四年,受资助的教师和师范生,已经覆盖了236个国家级贫困县。

马云有推动中国师范教育整体变革的志愿,不进入到广大的乡村地区,这样的志愿就不可能实现。1月13日,马云在2018年乡村教师奖颁奖期间回忆道,自己在杭师大学的东西,和在杭大这样的非师范院校学的东西没有区别,“我们没有去学习一个师范应该学的东西,怎么掌控局面,怎么对付差的学生,怎么鼓励差的学生,心理这些东西我们缺乏。”要改变这一切,马云准备从乡村入手。

【十二】

教育,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艺术,关于情感的艺术。

2018年马云乡村教师奖有一位获奖者,名叫蔡明镜。这位出生于1994年的美女小学教师,任教的学校远在湖北丹江口。1月14日,她在三亚用手机给学生们做直播,大山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看过海,她就用屏幕让他们去观海潮,听涛声。

2

图说:马云和蔡明镜通过视频直播与乡村学生对话

蔡明镜做直播的时候,马云也来到海边。马云进入她的镜头,和兴奋的孩子们打招呼。这源于乡村教师奖每年在三亚颁奖的初衷,只有让乡村教师看到大海,才能让乡村孩子看见未来。

南海的波涛,让人再次想起在东海之滨兴办实业的张謇。他当年的试验田在江海相接的狼山脚下,距离东海不过几十公里。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这是张謇这一生最有名的一句话,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尤其是企业家。毋庸置疑,教育是张謇遗留的最重要的“有用事业”,也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心系社会的标尺。

如果在企业家和教育家之中只能选择一个身份,张謇和马云无疑都会选择后者。再过八个月,马云将卸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重担,全职回归他曾从事的“教师”工作。等待他的,除了那些希望通过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改变命运的青年,还有600万乡村孩童,让他们成为“生龙活现、个性明显、做人做得非常好、懂得做自己的人”,是马云给自己定下的新目标。

中国教育的变革没有终点。百年之后,我们仍在路上。

本文来源元淦恭说,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31 q1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作者 元淦恭说
自媒体大咖
17222
关注
19
文章
1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