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几何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5月14日 中国政府网)。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题中之义,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是盘活信贷资金存量的迫切需要。目的在于增加市场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可谓“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2008年曾经停滞,然后又在四年后的2012年重启,当时共获得500亿元的试点额度。2013年试点额度扩大到4000亿元。这次新增5000亿元试点规模或许意味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步伐将实质性加快。
这几年在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特别是去年至今监管部门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等为改革抓手,给资产证券化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去年底银监会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制,人民银行于今年4月3日发布7号文就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注册发行进行了公告。尽管如此,从今年增速看仍不理想。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计,2015年1至4月,资产支持证券共发行57次,规模518.29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国务院这次会议要求,继续完善制度、简化程序,鼓励一次注册、自主分期发行;规范信息披露,支持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这将缩短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流程、提升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效率与频率,并降低发起机构的发行成本。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支持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由过去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银行等少数大型金融机构交易商之间交易,可以在交易所面向更多机构投资者,连中小投资人也可以进行参与投资。这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个飞跃。试想,一个金融产品活跃度与市场空间以及买卖交易者多寡关系非常大。进入交易所后,质的飞跃是大大扩大市场空间和投资者。完善的“二级市场”是保持活力的重要力量。这必将克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不热心、不积极的思想。
活跃的“二级市场”能够促使资产证券化产品充分竞争,使得优质产品表现出优质价格。目前,商业银行没有积极性另一个因素是原有的资产是信贷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收益较高,但转移到表外就变成资产证券化产品需要在市场进行博弈,而且流动性不高。允许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正好克服了这些缺陷。
目前,市场显露出流动性不足时,一个惯性思维是要求央行降准降息放水货币。这不,13日央行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5个和3.1个百分点,创下了自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一些机构和专家们迅速发声呼吁央行继续降准释放流动性。这种只顾增量,不顾存量;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大水漫灌思维到了彻底修正的时候了。
以笔者看,与其降准等放水货币增量,不如在信贷货币盘活存量上下功夫。两个数据略见一斑:一是目前全国贷款余额在80多万亿元,如果周转率能够提高0.1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市场流动性8万多亿元。二是目前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存量在12万亿元左右,期限长、流动性差,如果能够盘活这部分资金,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将非常可观。
如何盘活呢?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最好手段。比如:把五年、十年以上、严重缺乏流动性的12万亿元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话,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即腾出了资金,又挪出了规模。把这些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又获得了收入收益。从央行角度来看,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接近降准0.5个百分点,减轻了降准等增量货币投放的压力。新增5000亿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对股市影响中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生工程的棚改、水利、中西部铁路等领域构成利好。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国务院决定新增500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正当其时。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