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管理层“紧杠杆”说明了什么

分享到:
20 皮海洲 • 2015-02-09 15:21:40  来源:新浪博客 E303G0

上周末,市场上再传证监会收紧资金杠杆的消息:券商已被禁止通过代销伞型信托P2P平台等,为客户提供融资类相关服务;同时证监会再次重申两融50万门槛。而今天(2月9日),上证50ETF期权正式在上交所推出。

这是两件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事情。但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其内在的相通,即二者都与创新有关。也正因如此,笔者希望前者对后者会有所启示,希望后者不要重复前者的故事。

其实,不论是融资融券也好,或者是伞型信托也罢,这些都曾经是股市创新的产物。而且融资融券50万元的资金门槛设置也是证监会亲自取消的。早在2013年4月的时候,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表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发展情况良好,客户对这类交易的风险已经逐步熟悉。为此,证监会取消了窗口指导,由证券公司自行决定客户进入此类业务的门槛。但如今,管理层又要收紧资金杠杆,重设50万元资金门槛。

应该说,管理层收紧资金杠杆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去年11月下旬到今年元月上旬的股市疯牛行情,已充分证明了杠杆型牛市的危害性。因为这种杠杆型牛市极大地加剧了股市的投资风险,尤其是一些高杠杆资金,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因此,经过疯牛行情的冲击之后,管理层及时收紧资金杠杆,这是对投资者负责的一种表现。

而这种收紧资金杠杆的做法,实际上也证明了当初放大资金杠杆做法的不合适。或者说,当初的这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完全正确。毕竟中国股市是一个投机盛行的市场,放大资金杠杆只能是为市场的投机炒作火上浇油。如今管理层收紧资金杠杆,并由此引发股市的下跌。可以说,这是市场在为当初并不周全或者不切实际的创新买单。

管理层“紧杠杆”说明了什么

当然,股市走向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候需要投资者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管理层在推出一种创新业务时有必要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尽可能少让投资者买单。如此一来,投资者不能不把目光又聚焦到股票期权的推出上来。

股票期权对于A股市场当然又是一个创新。它会不会给投资者带来伤害,恐怕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虽然上证50ETF期权与其他创新业务一样,在推出之时都受到舆论方面的高度肯定,但其风险性很大却是不能回避的。正因如此,管理层又规定了50万元的门槛设置,而且甚至有券商认为风险太大劝客户放弃开户。这些做法都是替投资者负责的。

但既然风险很大,而且上证50ETF期权又将会加剧股指的震荡,那为何还要急于推出呢?A股市场不是不要创新,但创新还是需要与市场的发展阶段相匹配。如果超越了发展阶段,创新必然会带给市场以伤害。也正因如此,笔者希望市场上的各种创新业务能够尽可能立足于现实,能够少给投资者带来一些伤害。

本文来源新浪博客,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管理层 紧杠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作者 皮海洲
财经专栏作家
74442
关注
12
文章
12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