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衰退式顺差”中国该咋办?
海关总署2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0.8%。其中,出口1.23万亿元,下降3.2%;进口0.86万亿元,下降19.7%;贸易顺差3669亿元,扩大87.5%。
面对我国进出口的开局不利,专家们表示:1月份进出口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一方面,1月份的经济数据一般不太具有指示性,再加上春节因素的干扰,真实经济运行状况难以把握,另一方面,说明对外贸易已进入“新常态”,只要处理好适应中高速增长和防止外贸失速之间的关系,应该能做到外贸调整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不过,我们发现,去年春节开始于1月底,而今年则在2月中下旬。按照一般惯例,各商家应该在春节前1个月左右抢着进出口货物,到春节前一周基本开始休假。也就是说,今年1月进出口本应好于去年1月的表现。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可见今年中国进出口开局形势的确非常严竣。即便考虑到春节因素对年初进出口同比影响较大,海关总署经过季节调整后,1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降幅依然高达7.1%、1.3%和14.4%。
现在的状况是,虽然1月份进出口贸易仍然顺差,但这种顺差是“衰退式顺差”:一边是我国今年首月的出口,出现了下降,说明开局不利,人民币汇率小幅贬值似乎也未能助推出口。而另一方面进口下降了近20%,说明了尽管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进口价格大跌,但鉴于国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长期通缩,未来经济有进一下调整的需求。笔者将外贸形势疲软的主要因素归咎有三:
其一,欧盟、日本通过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使中国的出口受压制。1月份出口对经济状况向好的美国呈现正增长。但对欧盟、日本出口下降;进口方面均为下降。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230.1亿元,下降5.3%。其中,我对欧盟出口2071.3亿元,下降4.4%;自欧盟进口1158.8亿元,下降6.9%;对欧贸易顺差912.5亿元,收窄1%。
笔者认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而欧版QE推出以来,欧元对美元的贬值幅度远远超过人民币对美元,因此人民币相对于欧元还是在升值,所以向欧洲出口的外贸企业依然不占汇率方面的优势。而日本早已加入到货币竞争性贬值的行列当中,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一直在下跌,所以人民币相对于日元也是在不断的升值,这就使得中国的出口雪上加霜。
其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被动升值,令我国外贸的成本比较优势荡然无存。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这些年来在不断的提高,像富士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熟练工人月薪已超过3000元。另一方面,虽然去年人民币兑换美元是小幅贬值,但是相对于其他世界主要货币仍是在升值,这就导致企业的出口压力没有实质性减轻。
其三,不少制造业外企迁到东南亚,分流了部分出口订单,这样也使国内出口数据呈现下滑之势。耐克、阿迪达斯相继将中国的自有生产工厂“外迁”至越南、缅甸等发展中国家,星巴克、佳顿、福特汽车也响应美国政府的号召将全部或部分产能“回归”美国本土,类似的制造业“逃离”中国的消息不绝于耳。有专家对此惊呼,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大潮正在降临。
现在的状况是,中国将面临既失去了低端制造业,又登不上高端制造业双重困境,制造业所面临的压力将前所未有。试想,如果中国还继续与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家拼低低劳动力成本,不仅将牺牲更多的资源、环境以及低工资报酬为代价,不仅是中国的出口订单会被东南亚国家抢去不少,而且我们的经济结构转型又何时能实现呢?
虽然国内1月份出口贸易虽然仍实现了顺差。但从各项外贸数据来看,“出口下降,进口暴跌”,这是“衰退式的贸易顺差”,而政府部门除了让人民币适度贬值、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开发东南亚出口市场之外,还应该鼓励企业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在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上下功夫。当然由于今年人民币汇率会出现较大波动,金融机构应该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可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