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思维思考经济增速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成为近期舆论关注焦点,有媒体此前报道称,今年的会议在9日召开。
备受关注的是2015年经济增速或者称GDP增速目标到底如何确定?比2014年的7.5%有所下调吗?下调多少?人们之所以关注经济增速,主要是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与每一个百姓的就业、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很大;与整个社会乃至海外投资者的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即投资机会联系很紧。
如何确定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呢?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确定的前提,“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对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具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具体经济增速上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中高速增长是比较性概念,包含两层对比含义:与美欧、其他金砖国家等大型经济体比较,中国经济增长应该依然是高速的;与中国过去长期维持10%以上的经济增速比较又是中速的。当然,2015年经济增速还应该考虑的是就业、物价稳定等其他因素。还要考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包括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两个翻一番,据测算年平均经济增速要保持在7.2%。
这样的话,在新常态下考虑到2014年完成7.5%的难度,极有可能按照外界普遍预测的,将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确定在7%的几率很大。笔者认为,这个目标是合适的,是符合新常态要求的,也是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应该适度扩大“合理区间”的空间。如果这几年下决心调结构转型,加大力度培育创新拉动力的话,在经济增速与经济转型发生矛盾的时候,增速应该给调结构让路。这样的话,“合理区间”的下限,从增速指标来说,6%都不算低。
如果思想再解放一些,不妨不要过分强调经济增速,而是彻底以就业、物价为宏观调控目标。采取类似美国的做法,政府、美联储等部门都始终盯住失业率,盯住物价水平。只要失业率降不到目标水平,财政、货币调控手段就不松懈。用紧盯失业率、通胀率指标来倒逼经济增速。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只要使得失业率下降,那么,经济增速肯定被拉起来。二三季度美国失业率降至5.9%新低后,经济增速分别攀升到4.2%和3.5%,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假如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确定在7%的目标,完成这个目标仍然困难很多,挑战很大。从11月份的进出口贸易看,没有丝毫好转。出口这驾马车的拉动力几年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替代已经下降的政府主导投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消费受制因素很多,启动消费效果需要时日。好则,电子商务为主的互联网新经济对刺激消费发挥了不小作用。同时,中国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国际上传统增长动力消减等,使得2015年既是中国经济增速确定在7%的目标,完成难度仍将不小。
依笔者看,2015年不必将保增长之弦绷得过紧,压力过大。而应该专心致志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全力转型等构建经济长远的内生力量。从改革上来说,政府自我革命、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价格改革、户籍改革等要齐头并进、万箭齐发。特别是政府改革和财税改革一定要下壮士断腕之决心来推进。全面性降税降费、大力度免税免费要尽快出台具体实施措施,中国经济已经等不及了。
宏观政策上一定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已经没有空间了。央行前期降息定向降准等大放水导致股市暴涨、创出单日万亿天量成交已经证明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央行放水开错了药方。这个教训一定要汲取。完全没有必要再次降息甚至降准了。
总之,在新常态下,明年经济增速目标适度回落是完全必要的。向改革要红利的力度应该继续加大;财政政策应该施展更大拳脚,货币政策决不能再盲目放水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