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4年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首次公开全面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舆论认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提出经济新常态概念后,首次详述中国经济新常态。而且是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备受国内外高度关注。
从习近平主席阐述的经济新常态三大特征看,给国际国内放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这是中国最高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态度,是未来政策制定的基石和基础。
从第一大特征看,中国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意味着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在决策层已达成共识。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在增速上不可能一直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那么,能够容忍的速度是多少呢?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极有可能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明年经济增速目标时,把其确定为7%的可能性较大。依笔者看,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下限应该在6%,只要是有效益、有质量、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6%已经不低了。一句话,必须适应和习惯经济增速回落,经济增长在中高速区间运行这个新常态。
第二大特点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可喜的是,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这两大特征充分说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还远远不够,经济结构调整仍需加力。中国不到50%的最终消费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逾80%的消费率仍有很大差距。中国经济要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以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提振消费任重道远、非常急迫。
第三大特点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不仅有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动力,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即: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大挖掘来垒高GDP总量,提高经济增速。一个标志是国内生产要素不能满足国内需要,转而进口,说明要素驱动已经没有潜力和持续性了。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过去十年来中国经济主要是财政货币资金大投资、大放水驱动的,最为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4万亿元大投资。货币信贷、财政资金的大投资驱动不仅不可持续,而且后遗症非常大,目前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就是后遗症之一。
中国经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两个阶段都已经过去,都已经没有后劲持续力了,必须转到创新驱动上。只有创新驱动,才能在不增加要素投入、不实施大规模投资情况下,提高单位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产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习主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详述,所有经济人、经济体、投资者等都要仔细聆听和认真品味;都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要彻底打消“市场对于大规模‘刺激’的幻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去应对经济增速下行的投资驱动将不会重演。在此基础上,所有投资者千万不要再以过去十年的大投资思维做投资决策,比如:只要大投资前提不在,大规模刺激消失,楼市就不会出现过去的暴涨情况;股市也不会呈现暴涨行情。这个时期,价值投资、长线投资也许就能够排上用场了。
各行政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仔细聆听习主席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详细阐述。过去那种大投资、大肆挖掘资源能源、不惜血本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思想已经落伍了。要实实在在扩大就业、提高百姓收入,从而提高最终消费。一定要把经济驱动力转到创新创造上,而不是依旧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短期行为。
最为关键的是,新常态下,政府要继续大力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正如习主席所言,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个现实问题是增速回归理性后,过去长期高速增长的一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问题等。这些问题必将导致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两个重点必须把握好:一是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二是要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启动新引擎,握紧点火器,是摆在中国经济发展面前的两大迫切任务。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