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图”什么?

分享到:
20 董秀成 • 2014-07-25 09:39:43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822G0

116.6亿美元,这是2013年能源央企对外公布的海外并购金额。2013年全年,中国所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总金额为515亿美元,由此来看,能源投资至少占到了1/5。交出如此不俗的“成绩单”,中国能源企业究竟使出了哪些高招?随着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时间表的确定,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无疑将迎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些机会将对能源企业今后的海外并购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特请专家盘点了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的几个典型案例,并对今后投资模式的变化做出了相应的预测。

中石油“伊拉克模式”:收益模式稳定但受制于政治风险

“美国打败了萨达姆,但中国赢得了伊拉克。”美国《纽约时报》去年曾评论称,自从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在2003年武力介入伊拉克以来,伊拉克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产油大国,而中国现在是其最大的客户。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产业中心主任董秀成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应该说中石油的‘伊拉克’模式在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颇具代表性。”

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在伊拉克都有布局。伊拉克战争结束至今,伊拉克政府共进行了4轮石油区块对外招标。经过前两轮招标,中石油获得了伊拉克南部的鲁迈拉、哈法亚两个油田的招标,中海油获得同属南部的米桑油田开发权益。中石油还通过早期与伊拉克政府的协议,以旗下公司参与运营巴格达中南部的艾哈代布油田。2013年底,中石油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收购了埃克森美孚持有的伊拉克西古尔纳-1期技术服务合同25%的权益,进一步巩固了在伊拉克的投资者地位。

2013年,在中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作业产量1.23亿吨的大盘子中,伊拉克的子公司完成原油作业产量4072万吨。

“中石油在伊拉克的投资采取的是服务合同制,这种合作方式事实上限制了中石油的投资回报。”卓创资讯原油分析师高健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据介绍,相比此前国际通用的产量分成模式,战后复苏的伊拉克推出了服务合同模式:即在扣除原油开采成本后,再以桶为单位,向承包方支付报酬。这样事实上剥夺了石油企业的定价权,阻碍其通过市场溢价获得更高收益。中石油在伊拉克开发的艾哈代布、鲁迈拉和哈法亚三大油田,全部采用技术服务合同模式,只有在合同规定外超额生产的原油,才能收取合同中约定的服务费。

中海油“迎娶”尼克森:大手笔并购后的隐忧

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以一笔151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纪录。然而,时隔一年多之后,尼克森是否为中海油带来了良好的收益则饱受质疑。从2013年的业绩看,尼克森的加入大大增加了中海油的成本支出。中海油2013年业绩下跌11.4%,成为石油央企中唯一业绩下跌的公司,公司股价低开低走,跌近6%拖累大盘。

但中海油则坚称,收购尼克森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今年2月,中海油发布的《201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了2013年总公司原油产量达到6684万吨,其中海外原油产量占比达到41%(274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96亿立方米,海外占比达到44%(8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6%;海外天然气产量增加3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9%。其中,尼克森的直接贡献为60.8百万桶油当量,约占中海油总公司海外油气产量的25%,占中海油股份海外油气产量的41%。

除了产量上的直接贡献,通过收购尼克森获取全球油气资源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也是中海油的目标。尼克森在世界主要的深海油区都有油井,而它在墨西哥湾、巴西、北海布伦特和北海地区的油井因为涉及到油价的定价,因此在该地拥有一定量的油井显得意义非凡,即是说中海油可有机会间接参与全球原油的定价。

“从产业投资来看,我认为中国能源企业海外并购总体上是划算的。但是如果说借海外并购获取话语权,我们现在还没有很成功的例子,目前应该说还在遵照别人的游戏规则。”董秀成说。

民企“拉拢”邻国:用海外的资源参与国内市场竞争

2013年6月20日,当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境内时,孙广信和他所领导下的广汇能源终于都可以长舒一口气。随后,广汇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参股的Tarbagatay Munay有限合伙公司(简称TBM公司)所属的哈萨克斯坦斋桑上游天然气一期项目已实现第二阶段72小时联调,供气量持续稳定,下游吉木乃LNG液化天然气工厂正式进入全面调试与试生产阶段。

对于这家饱受质疑的民营能源公司来说,持续稳定的“通气”无疑击碎了此前诸多的非议和猜测,中国民营能源公司海外收购第一次获得成功。

而今年6月一直致力于布局海外资源的广汇能源在原油领域也终于看到了能把这些资源“带回”国内的希望:最新的消息称,商务部已同意以份额油回运资质给予广汇能源子公司广汇石油公司非国营贸易经营权及相应配额,并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高健认为,广汇能源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提升自身的实力,就是在等待“玻璃门”打开的那一天,企业能够借助手上丰富资源,在原本高度垄断的国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综合目前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的情况来看,虽然途径不同,总体上还是盈利的。当然,目前的这些成果离我们参与国际定价权的目标还有距离,不过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的主流依然将是并购。能更好地做到资源优化重组,产生更好收益的企业并购依然被期待。”董秀成表示。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作者 董秀成
博士、著名能源经济学家
82035
关注
40
文章
445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