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会谈——不露声色的东亚较量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日抵达首尔,开始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不仅仅是新政府接任后国家主席首次针对单一国家的出访,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理会朝鲜而首先对韩国进行的出访。对比之下,之前的历代领导人一直致力于强化中朝关系。胡锦涛主席曾于2005年访问朝鲜,当年晚些时候才访问韩国。而江泽民主席1990年访问朝鲜,1995年访问韩国。中朝关系本来还算不错,但这种关系在最近两年开始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所以此次对韩国的访问,可以解读的空间就大了。
朝鲜问题说到底就是核武器问题。但对于中国来说,一直作为重要盟友的朝鲜,在金正恩接班之后,似乎变得不受管控。2011年金正恩上台之后,取消了一切包括中国在内的对外访问,再加上去年的人质和核试验事件,中朝关系进入“冷战”。去年,在不理会中国警告的情况下,朝鲜更是进行了三次核试验,并且多次进行导弹试射。说起来,从金正日开始,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就是朝鲜的夙愿,80年代就因为偷偷研究核武器跟俄罗斯闹的不愉快,但毕竟一大批中低层核武器技术研究人员在那时候就已经培养好了,据估计朝鲜有一两千人的基层核武器研究人员。
而从去年开始,金正恩甚至逐渐加强了对于俄罗斯的关系,这很明显是希望减少对于中国的经济依赖,尽管欧洲方面与美国的摩擦导致普京愿意与平壤谈谈,但是收效却非常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向朝鲜表现出强势一面来重新确定双边关系中的主导者身份。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尽管大的框架上,东亚各国关系确实就是美国组建的包围网和网中的中朝这么简单。然而从细节上看,各国间的微观局势又颇有不同。特别是在近两年,东亚的变局正在酝酿中成型。
尤其是现在这个敏感当口,同样作为“包围网”一部分的日韩关系,也并非是滴水不漏的铁桶一块。去年以来,日韩因为独岛的主权问题不断发生摩擦,甚至多次有升级成武力冲突的可能。而因为“慰安妇”“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日韩关系也在今年迎来了冰点。这种情况下,咱们中国来次见缝插针,不正是好机会么?
从时间上来看,6月底以来,中日韩关系和多方的动向变得很有深意。6月30日,美日韩三边参谋长首次举行会谈。就在全球都聚焦于三边关系加强可能对中国构成压制的同时,7月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政府通过了旨在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紧随其后,7月2日,中韩两东亚国家率先表示了对于该议案的反对。7月3日,习主席访问团开赴韩国。
看来,中国领导人此次对于韩国的访问,先行的因素仍然是政治需求。借助对于韩国的访问,一方面加强中韩关系,另一方面对日本和朝鲜形成震慑。这是一举两得的措施。
实际上哪怕仅仅是稳住朝鲜,此次访问已经是不虚此行。巧不巧的日本在这个时候走了两步晕棋——集体自卫权、河野谈话——一下子摸到了韩国的屁股。搂草打兔子,中韩会谈顺带手压制日本的气焰,算得上赚个盆满钵满。此时的美国政府现在肯定是一口老血喷在桌子上,日本这种就是典型的猪一样的队友了。
另外从经济层面来看,作为朝鲜战争中的敌对国和直到1992年才正式建交的中韩,经济合作却愈发紧密。到去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到去年对中国出口占到了韩国贸易总额的近30%。
所以经济层面的收益可能会比想象的大。习主席此次的出访,完全秉承了新政府一贯的访问习惯。在此次陪同访韩的中国经济使团中,除了制造业,还包括金融、IT、服务业等未来有希望合作领域的代表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层次上都是史上最高水平。在此之前,中韩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称得上是二战之后全球贸易关系的典范。92年建交到现在22年,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国,这种增长速度是世界罕见的。
而与此同时,我们实际上也可以看出中国与韩国之间有着非常良好的产业链梯度关系。然而这种梯度关系也需要双方的维护,特别是当下。对于中国来说,恰逢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的产业结构中继续维持中韩的贸易关系,如何在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进行周边国家的产业辐射和贯通。实际上此次大规模产业代表的出访,还兼具着这样的目的。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