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检验特高压
今年以来,国家高层多次对跨区输电和缓解雾霾作出指示,社会各界对加快发展特高压的关注陡然升温。发展特高压,科学的态度是:既不能过于激进,大批量快速发展,也不一味否定。应该让事实说话、可以让实践检验。
速度取决于雾霾压力
从经济性考虑,发展特高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距离,第二是电量,二者同时满足,才具有经济性。从国际范围来看,日本、俄罗斯之所以未能商业化运行特高压电网,如果猜测一下原因,日本可能是由于其国土面积太小,是距离不够的问题;俄罗斯距离够,可能是输送量(电力需要)不够的问题。而美国虽有足够的距离和量,但各州之间环保标准的不一致和州立法独立,可能也制约了特高压的发展。
对中国而言,由于能源资源和耗能中心的逆向分布,发展特高压拥有市场需求(输送量和距离),再加上合适的政治和社会体制,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使得中国在特高压发展上,可能比其他国家的机会更好些。但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速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则是应该讨论的问题。
在必要性方面,除了考虑特高压技术进步,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因为考虑其他因素可以增加特高压的经济性。目前雾霾治理或许是特高压实现“突 破”的一个契机。甚至可以说,发展特高压与雾霾治理的迫切程度直接相关。沿用过去逐条线路单独审批的模式,特高压发展速度比较慢,在治理雾霾压力之下,目 前审批方式或许已经改变。比如近期打捆审批特高压,既可能是项目审批方式改革,也可能是特高压比较好的机会。如果以电代煤作为治霾一个方式被认可的话,如 果雾霾治理时间上更为迫切,未来特高压发展或许还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
以电代煤是很好方向
政府以往的节能减排目标比较抽象,而雾霾大家天天可以看到,因此治理比较迫切。我国目前还只具备区域性治理雾霾的能力,全国范围治理的条件不够。但是,对于我国东部比较发达省份而言,空气污染可以得到有效治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煤炭替代。综合我国各种能源类型来看,对治理雾霾来说,天然气的短期作用并不乐观,因为中国资源禀赋决定了缺气的现实,即使考虑到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也要等到2018年,因此快速治理雾霾,天然气也恐怕难当大任。此外,由于核电的建设周期长,目前风电太阳能规模比较小。所以在东部消费终端“以电代煤”治理雾霾,应该是一个见效比较快的办法,这也为特高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性 和可行性。
中国的电煤消费大致是煤炭总消费的50%,中国火电与世界火电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韩国)还存在不大的差距,但是中国火电效率提高趋势非常明显,日韩的发电效率已基本趋于平稳。 另一方面,中国电力减排措施也是执行最好,中国的燃煤电厂环保建设堪称“奇迹”。目前全国建成燃煤脱硫机组共4659台,总装机容量7.18亿千瓦,占燃煤装机总容量的比例高达92%,比2011年美国高出了30%以上,2013年底电力脱硫达到95%左右。所以煤炭排放问题可能更多的来自消费的另外一 半,即非电消费领域的煤炭,包括炼钢、水泥用煤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以电代煤,可能也是我国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事实说话
发展特高压的科学态度应该是,少一些猜测性的争论,多一些扎扎实实的研究。例如,今后中长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如何发挥特高压电网作用、保证安全?如何更 好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能源效率?输煤与输电的“黄金”比例应如何确定等等。对于另外一些问题,比如安全性、经济性等问题,事实上可以逐步让实践检 验、让事实说话,毕竟理论模型有很多的假定条件。
以投资的经济性为例,可以对目前运行的几条线路展开评估,观察其经济性和运行状况等,如果有问题,具体分析原因。通过理性的指标来考核分析,然后明确 发展特高压的实际必要性和可行性。尽量避免仅凭纯实验数据的讨论,对现实中已在运行的项目,为什么不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估?
在供电安全方面,无论是国家主管部门,还是国家电网公司都应该非常重视特高压的安全性。因为作为第一责任人,国家电网公司应该对特高压的安全问题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关注。当然,公开讨论这一话题是必须的,因为,讨论的意义在于会让国家电网公司对特高压的种种问题更加关注,兢兢业业把它做好,但是讨论需要客观和理性。
展望未来,特高压技术也将不断成熟,从稚嫩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未来的跨国、洲际甚至更大范围的能源网络可以成为现实,那么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将发挥引领作用。对习惯了向国外学习的中国而言,已经到了自己创新、自己创造、领先世界的时候,特高压至少应该是一个机会。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