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不能直接把打破刚性兑付作为监管目标

分享到:
20 余根钱 • 2014-06-04 09:13:37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1064G0

近些年来,高收益的银行理财规模迅速增长,并且从未发生违约。监管部门对此非常恼火,央行、监会多次宣称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行。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表示,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虽然刚性兑付很不合理,但把推动违约事件发生作为监管目标更不合适,完全背离了监管部门承担的职责。监管部门职责是对参与金融活动各方的行为进行规范,严肃查处违规、违法行为,保护各方主体的利益,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而要让违约事件发生,监管部门只需把眼睛闭上,没有什么难的。

高收益理财产品没有违约的确很反常,违反了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常理,因此这一现象的发生肯定是有原因的。风险不会消失,而只能被转移,比如出现风险时由银行来兜底,或通过资金池业务共同分担风险等等。在风险转移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不规范行为,是否存在违规、违法行为,规范和查处这些行为才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只要对相关制度制进行完善并严格执行,那么理财产品就会回归市场经济的本色,那里的风险自然就会暴露,违约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因此,高收益理财产品没有违约不仅是理财市场不够健康的表现,更是监管部门失职的表现。

没有违约风险,投资人当然愿意,但银行也不是冤大头,不会无缘无故地为风险兜底。银行愿意为风险兜底,就要获取承担风险的收益,因此所谓的高收益也并不是很高,当然会比银行存款高一些。造成收益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利率高于受管制的存款利率,今年国库现金定存招标利率达到过6.02%,最低也有4.6%;二是理财产品不用缴纳高额的存款保证金。那些真正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银行绝不会为风险兜底,投资人必须直面市场风险,这样的理财产品不是没有,而是占有相当的比重。既然银行已经承担了风险,当然理财产品也就不会发生违约,但却突破存款利率管制和存款保证金制度,动了监管部门的奶酪,让监管部门忍无可忍。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作者 余根钱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数据质量研究室主任
41982
关注
22
文章
56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