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强敌环伺 美团网约车之后,哈啰出行再插一脚
疯狂融资下公司抓住机遇迅速成为行业寡头
2012年,滴滴从中关村的一家小企业起步,在网约车市场的残酷战争中赢得一场场艰难胜利,后连续收购快的打车、Uber中国成为“独角兽”。直至今日滴滴已融资超过200亿美元,背后100多家投资者加持,估值攀升至600亿美元。
滴滴对中国交通出行带来的变革是不言而喻的。平均每天,有超过1300万用户在使用滴滴出行服务,出租车日订单量达到1500万单,专车日订单量达到600万单,这还仅仅是2017年底的数据,到今天,滴滴平台日均单量3000万。滴滴一路狂奔并把它的竞争对手远远甩开身后,基本垄断了中国网约车市场。
滴滴失重,深陷信任危机
2018年8月24日,一名20岁的温州女孩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遇害,这是三个月内第二起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滴滴有一堆理由成为众矢之的。搞共享出行却打社交主意,事后安全整改不到位,平台监管失责。危机发生后,滴滴公关措辞中诸如承诺“3倍赔偿”,引发公众对滴滴公司价值观的质疑。
滴滴在安全监管没有投入的原因很简单:把安全事故当成了可量化成本,滴滴每天3000万单,人身伤害赔偿金相较于提升安全系数的成本来说,微不足道。但问题是公共安全不能如此计算,出行是基础服务设施,平台的附加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撮合,还包括安全保障,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司快速成长,在业务扩张上具备了大公司的能力,但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层面还是做得不足。
滴滴CEO程维曾说,创业没有匀速直线,“你要习惯起飞时加速度的痛苦,当然比起飞更痛苦的是失重”。现在滴滴“失重”的体验并不好受。2018年9月初,交通部展开进驻式全面检查,这次教训后,滴滴下线了顺风车业务,并在上半年巨亏40亿元的情况下,宣布取消增长指标,以安全作为考核核心,未来还要投入1.4亿元建设客服团队。
强敌环伺,美团网约车之后,哈啰出行再插一脚
滴滴杀出重重包围,在接连收购快的打车、Uber中国后,被认定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领军者,虽然国内市场做网约车业务的公司仍有存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出现能力企及的竞争对手。
2018年3月21日,美团点评的打车业务登陆上海,同时上线了出租车及快车两种业务,并且与滴滴在出行领域展开了一波烧钱大战。此外,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浮出水面,曹操专车在年初登陆北京,易到复苏后投入大量补贴,以首汽、摩拜为主形成的“反滴滴联盟”,高德接入各大出行服务推出易行平台并上线自有顺风车业务,酒旅巨头携程网约车牌照入场,京东开始布局网约车市场,加之滴滴与ofo的关系变得微妙后推出青桔单车,陷入与美团麾下摩拜的共享单车大战,滴滴无法继续“高枕无忧”。
10月11日,哈啰出行,即原来的哈啰单车,宣布上线打车入口,正式推出了网约车业务。9月17日,哈啰单车正式更名为“哈啰出行”,也意味着公司将从原有的单车业务扩展到更大的出行市场。
从资方背景看,阿里系的有力支持给予了哈啰出行入局的底气。2017年10月25日,哈啰出行被永安行收购。2017年12月4日,蚂蚁金服通过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上海云鑫持有低碳科技(永安行与哈罗单车合并后的主体)36.733%股权,成为哈啰出行第一大股东。
通过查询哈啰出行的融资情况可知,在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蚂蚁金服也成为哈啰出行的投资方,从D轮融资开始,每一轮融资都加码押注:2017年12月4日,蚂蚁金服参与了哈啰出行3.5亿美元D轮融资;2018年4月,蚂蚁金服与复星集团为哈啰出行共注入近7亿美元;6月和7月,蚂蚁金服为哈啰分别注入18.9亿人民币和10亿美元战略融资。
阿里系不仅仅在资金上为哈啰出行输血。在业务上,哈啰出行还可使用阿里云服务器,以及与阿里合作推出芝麻信用免押金。滴滴属于腾讯阵营,而阿里系想要切入出行领域,打出哈啰出行这张牌。因此,哈啰出行的进场,是阿里系和腾讯系的又一次对垒。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网约车行业的发展状况、商业模式、代表性网约车平台发展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网约车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网约车行业未来的发展前...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