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经皮瓣膜置换术或成介入治疗新突破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根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存活婴儿的0.4-0.8%。根据统计,目前国内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为0.8%,总体发病率在1.08‰-13.8‰之间。
近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在2.8-3.0万例之间
先心病介入治疗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主要治疗PDA和肺动脉瓣膜狭窄(PS),全国每年总例数也不到500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封堵器的问世和封堵器的国产化,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迅速普及,受益患者显著增多。根据相关统计,2017年全国地方医院共完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453例。
大多数地区,以VSD(室间隔缺损)发病最多,少数地区以ASD(房间隔缺损)为最多,在高原地区以PDA(动脉导管未闭)最多,在非紫组型先心病中,前三位分别为VSD、ASD和PDA;在紫甜型先心病中,F4(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最常见。
2017年度主要先心病例数排名前五位分别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其中,卵圆孔未闭封堵术较2016年有大幅度提升,增长幅度为47.84%。
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以介入治疗法为主
目前常规先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法和介入治疗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采用Hybrid技术。
先心病介入治疗就是在X线、超声波等指引下,将穿刺针及导管沿血管插入心脏要达到的部位,进行影像学诊断后,对病变部位做定量定性分析,再选用特制器材对病变实施封堵、扩张或栓塞的治疗方法。
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为例,介入治疗就是从患儿股静脉插入直径2-3毫米的传送器,将一个可自行膨胀的由镍钛记忆合金丝编制而成的双盘结构封堵器放置在房间隔缺损处,封堵器犹如一把撑开的小伞,牢牢地卡在患儿房间隔上,瞬时,患儿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也随之消失,房间隔缺损也就治愈了。此后约3个月,心内膜上皮细胞就会像爬山虎一样顺着封堵器的表面渐渐长好,形成一层光滑的内膜。
经皮瓣膜置换术或成介入治疗新突破
目前临床使用的封堵器材均为镍钛合金制作,其缺点是植入之后可能出现异物反应等并发症,而且永久阻断了房间隔径路,使得今后无法进行需要以房间隔作为通路的介入治疗如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等。未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技术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可吸收封堵器是封堵器的发展方向和经皮瓣膜置换术治疗方向。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植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植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国植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供需情况;植入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中国植入医疗器械行业重点区域市场;中国植入医疗...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