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工延迟退休乃大势所趋
自6月5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的设想开始,有关延迟退休的争论就一直不绝于耳。据某网站发起的一份调查显示,95%以上的网民反对延迟退休。
诚然,乍一看,谁都不愿意自己多工作5年而少得5年的养老金,但如果认真思考一下,理论上养老金的缴纳与领取其实是恒等的,更短的退休生活意味着更高的养老金水平。之所以延迟退休,主要是由人的寿命延长所决定的。延迟退休是解决未来劳动力短缺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延迟退休势在必行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结构失衡等问题加剧,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正遭遇人口的瓶颈。此外,自1979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提高生育质量和人口素质的同时,养老难、劳动力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扩大更是当前残酷的现实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年度死亡规模和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但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资源锐减、养老金收支失衡等问题集体涌现,延迟退休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11年末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与第五次普查相比,上升3.37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人增加到2.21亿人。
据预计,从2000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加596万人;从2020年到2050年时加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加620万人,直到2050年突破4亿人。2030年之后我国60岁以上人口或将达到25%以上,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毫无疑问,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0年减少约2.3亿人。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大任务,但目前也面临着大问题。经济社会要持续发展,人是最基本的要素,老龄化带来养老压力,人口增长缓慢导致劳动力资源减少,谈何发展?
老年人增多、劳动力减少,必然导致老年抚养比(即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大幅提高。预计到203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有2.9亿人,劳动人口约8.1亿人,减去接受高等教育、失业和低收入劳动人口,将出现不足2个纳税人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将明显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公报》还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272亿元。截至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万亿元。
虽然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仍有盈余,但从长期趋势看,这种现象或将得到根本的逆转。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的水平快速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增多、国家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必将大幅增加养老的支出。
以北京为例。2007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的社保体系开始逐步实现全覆盖,社保待遇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已达2516元,较之2006年翻了一番有余。2008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出台,每月新增280元的基础养老金使参保农民养老金整体待遇水平由100元左右达到近400元。同时,60周岁以上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人,可按月领取到福利养老金。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支出。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男性60岁退休之后大致可活到75岁,女性55岁退休可活到77岁,因此,男女在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分别是15年、22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十二五”末,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至75岁,2050年将达到85岁,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可能达到20-25年,比目前平均增长5年以上。但同时,由于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工作开始时间可能推迟到25岁,这样,人一生的平均工作时间就只有35年左右。若依然实行60岁退休的制度,必然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并可能导致老无所用、老无所事等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目前,养老基金之所以能收支平衡甚至盈余,这是因为人们平均从20岁开始参加工作,工作40年后退休,那么,用40年所缴纳工资水平的28%(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20%)的养老金去支付退休后15年左右的生活,通过恒等式计算出养老金替代率为(40/15)*28%=74.67%,这样完全可以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5岁开始工作,若依然保持60岁退休,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年限只有35年左右,退休后的生活为20年。此时的养老金替代率为(35/20)*28%=49%,不足50%。这种水平很难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如果养老基金的发放水平维持在50%以上,就必然会出现养老基金缺口。
如果将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按上述算法,缴纳保险费的年限为40年,退休后平均养老年限为15年,则养老金替代率为(40/15)*28%=74.67%,即与目前的状态基本一致,这也高于国际经验的70%的水平,完全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那么,养老基金缺口有多大呢?根据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透露,2011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经超过2.2万亿元;有报道预计,到2013年全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另有分析表明,今后38年中,养老金累计缺口占GDP比重将达到75%。不管上述数字是否准确,未来一段时期内,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已是板上钉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劳动力缺乏将对整个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养老保事业形成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推迟退休是解决劳动力资源匮乏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的必然之选。
借鉴国际 注重公平 小步慢走 逐步推进
笔者认为,延期退休一经提出就引起各方激烈争论,主要症结在于,在当前欠缺公平与公正的“双轨制”退休制度下,普通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被“剥夺”、被分食,而延迟退休如何实施、延迟退休能否从根本上改善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力资源短缺和“老无所养”等方面的问题。
所谓双轨制,是指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双轨制”导致的最大不公,就是公务员不缴纳养老金,所领取的养老金却是普通职工的2-3倍左右。因此,在延迟退休政策制订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公平公正,并逐步改变双轨制导致的收支不平等。
从国际上看,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65个国家与地区对退休年龄做了具体规定,大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在65岁左右,各个国家根据具体国情不同,延迟退休的政策也有所不同,比如,福利越好的国家其退休年龄也越高。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的延迟退休政策分为三档:第一档是提前退休的选择,愿意提前退休的美国人可以最早在年满62周岁时退休并领取打折扣的退休金,62岁退休的保障水平相当于全额退休金的70%,此后每晚一个月退休,退休金水平都有小幅上涨;第二档是正式的退休选择。美国人在年满67周岁可以申请正式退休并领取全额退休金,而大部分人能够领到全额退休金,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三档是制度鼓励的延迟退休,美国人可以工作到最晚到70周岁,“以年龄换金钱”领到更多的退休金,如果70岁退休可比正常退休多领大约三分之一的退休金。美国居民选择一二三档的比例大约为70:25:5。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和人口形势,我国如果实施延迟退休政策,阶梯式退休将成为兼顾各方的最优方案。
阶梯式退休是指根据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性质和个人对工作的意愿不同,设定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在此原则下,采取“小步慢走”即分阶段推进实施的方式,在保证科学、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分三步实现男女职工均65岁退休的目标:
2016年至2025年间,退休年龄每2年提高1岁,将女工人退休年龄由50岁提高到55岁,同时缩短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与正常退休年龄差距;
2026年至2035年间,退休年龄每2年提高1岁,把女职工退休年龄统一提高至60岁;
2036年至2045年间,将各类养老待遇享受年龄统一提高至65岁,每2年提高1岁,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享受养老金年龄同步提高。
笔者认为,该方案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降低财政负担,同时也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预计到2050年,财政养老负担将由此减轻54%,到2050年基本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供需平衡。
综上所述,延迟退休是世界上众多国家缓解养老问题与劳动力资源短缺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如果无法改变目前的计生政策,作为次优选择,就只有延迟退休年龄。虽然延迟退休可能会导致某些社会问题,但社会要发展,经济要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发展进步,才可能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因此,延迟退休势在必行,势不可挡。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