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6月19日

温州房价下跌三四成 实业家转战房地产尝苦果

 2012-08-22 08:55:54 责任编辑:QZ080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2009~2011这两年之间,在温州高价拿下住宅地块的开发商,按现在楼盘销售价格测算,如今多数只能勉强保本或大幅亏损。2011年以前,温州民企大规模进军房地产,出现“大企业造楼、小企业炒房”现象,这被视为温州“产业空心化”的主要佐证。

前瞻经济学人

如今温州新房价格下跌30%~40%

如今,温州炒房团早已风光不再,而大规模进军房地产的温州民企也备尝苦果。

前瞻网记者获悉,2009~2011年间,在温州高价拿下住宅地块的开发商,按现在楼盘销售价格测算,如今多数只能勉强保本或大幅亏损。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地块资本构成中,大多为温州规模以上的大中型民营制造企业。之前,温州民企大规模进军房地产,出现“大企业造楼、小企业炒房”现象,这被视为温州“产业空心化”的主要佐证。

与最高位相比,如今温州新房价格下跌30%~40%,地价下降30%左右,令涉足的温州民企备受压力。一位温州大型房地产企业高管认为,做了20年实业后,把资本全部放到房地产,如今深度被套、资产贬值,这就是温州企业的不想纯粹做实业的悲哀。

规模进军房地产

温州服装商会会长、浙江奥奔妮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晨爱表示,温州民企进行房地产开发,已有很长一段时间。“2010年前后,他们开始规模进入,项目多数集中在温州。”

郑晨爱说,目前温州有几十家规模服装企业,以搭股、参股、控股等方式涉足房地产项目开发。此外,大量企业主手里都有几套房子。“这不仅在服装业,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情况,有的参与比重比较高。”

事实上,在产业集群化、资金密集行业中,温州民企多以抱团形式予以投资,且多数集中在房地产领域。

2003年,温州当地8家锁具企业,成立全国最大锁业联合体强强集团。除主业外,该集团近年来在外省投资商务酒店、房地产以及锌业等,同时也在温州进行房地产开发等。

2004年,温州中瑞财团、中驰财团出世。前者由十余家制造企业股东组成,号称能撬动100亿民资;后者由7家企业组成,号称近30亿元的可运作资金。在实际运作中,房地产均为其主营业务,其中中瑞财团先后开发曼哈顿、公园大地等项目。

2010年11月底,以楼面地价3.7万元/平方,竞得原温师院操场地块的置信房地产开发公司,背后大股东为数十家民营企业老板,全部股东由250余人,形成金字塔形资本结构,所涉行业包括服装、眼镜、打火机和箱包等传统加工制造业。

此外,业内一直盛传,2010年由8家集团19家公司组建的温州瓯联集团,以“大股东”控股方式竞得主城区某地块。该集团股东多为瓯海知名龙头企业,分跨于十多个行业,涉及专业市场、房地产开发等领域。

2010年前后,温州市区县先后出现的十余个“地王”,投资方多为制造、贸易等实体企业的“资金联合体”。据知情人士介绍,因楼面地价太高,这十余个“地王”,如今多数已在“缓慢建设”中,有的甚至还未开建。

企查猫

郑晨爱说,2008年下半年开始,银行贷款非常宽松,温州民企多元化投资加速,在贷款“监管缺位”下,这些资金纷纷进入土地市场、房地产开发、太阳能等领域。

而在2009~2011年,把企业作为融资平台,以此获得大量银行贷款,同时通过亲友集资、民间借贷等办法筹集资金,转而投资房地产等行业的现象在温州较为普遍。

2009年曾有机构统计,温州上规模企业中,约有70%的制造企业投资房地产。2010年温州市百强企业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有40多家制造业企业涉足房地产开发。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