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4年3月29日

保健产业将告别“亚健康”

 2012-04-21 09:22:48 责任编辑:QZ021 来源:前瞻网

前瞻网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进步,人类对自身的健康日益关注。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要求心灵和身体达到自然和谐的保健照护。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仅有约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即病人),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有近10亿“亚健康”人需要保健服务。于是诞生了一个新兴产业保健产业。

在保健产业中,最让人关注的无疑是保健食品行业,因为“病从口入”。如果保而不健,吃出病来,那么保健食品比其他食品更具有欺骗性。

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继3月底保健食品螺旋藻片“铅超标”风波之后,4月15日,一则报道将药用“问题胶囊”推到风口浪尖: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并且发现,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下脚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消费者。是药三分毒,可不要再包上“毒胶囊”。

“铅超标”事件发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食药监局”)4月10日的文件也坦陈,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一是一些不法企业非法添加违禁物品,二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严重,四是市场上假冒保健食品问题突出”。

可是,“问题胶囊”事件发生后,从涉事药企和监管部门的回应来看,公众的疑虑不但没有被消除,反而更增担忧。涉事企业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角色,这种态度令人不耻。而最让人不解的是,4月16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网站就药用“问题胶囊”铬超标一事表态: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

这样的表述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为媒体报道明明有检测结果,为什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要监督检查相关产品?而且,还要在监督检查之后才能确定如何处理相关企业?

不管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测结果是否与前者有出入,都暴露了高行政干预行业的体制失效、监管失察的问题。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毒豆芽、毒胶囊……几乎所有食品安全事件,均是在媒体揭露之后,监管部门在重重压力之下才被动执法。也许老百姓更信任媒体监督和第三方检测结果。

我们不得不反思,保健食品行业本身处于“亚健康”状态,“小、散、乱”现象非常严重。目前,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有将近一半的保健品生产企业资产规模在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也有12.5%。这些企业存在人才、技术、资金实力等“先天不足”。在鱼龙混杂的保健品市场里,充斥着过度包装、重金属超标、假冒伪劣等行为。

我们不得不关注,保健食品的监管一直是个盲区。1996年卫生部公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后要求“有关保健食品将另行规定”。如今,《食品安全法》已颁布实施两年多,食品安全问题仍频频发生,配套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也没有出台,保健食品监管依然处于空白状态。

企查猫

我们不得不抱怨,中国保健品行业90%的企业都是做贴牌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一品多名”现象。贴牌套号虽然是公认的灰色地带,但大多数企业都涉足其中。这些不仅增加了监管难度,更增加了消费者识别真假的难度。

我们不得不期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的《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其中第六条称,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品牌名。新规是否意味着,现有同一厂家生产的保健品却能有不同品牌,这个保健品行业多年默认的潜规则即将走向“终结”,新的保健品时代即将到来。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