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IPO批量发行或来临 小盘股稀缺性不再
2013-08-01 10:00:54 责任编辑:王逸之 来源:前瞻网
(《资本前瞻》记者 陈少华)IPO财务核查结束后,证监会将逐步对已过会企业出具发行批文,同时进一步落实发行体制改革措施。在创业板方面,IPO批量集中发行将成为大概率事件。此举“一石二鸟”,一方面可抑制一级市场的高溢价发行,压缩单个公司的融资量;另一方面又可加大二级市场的炒作难度。
业内人士解读创业板批量发行
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下一阶段证监会将创新创业板的发行方式,探索建立符合创业板特点的“小额、快速、灵活”的发行融资制度,以同等规模资金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发行上市,多渠道抑制非理性定价和炒新行为,有效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
这里的“创新发行方式”,在投行圈被普遍解读为集中批量发行,并且有望年内实施。深圳某公募基金公司人士称,今年春节前深交所组织券商、基金等机构召开了座谈会,讨论创业板批量发行方案,证监会创业板部也有一位处长参会。“现在每周发两三只,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中发行的方式,像创业板第一天上市时那样,28只新股一起上市。”这位人士说。
另有机构人士表示,在集中发行的同时,证监会还将适当延长发行周期,从而给买方机构充分的时间对发行人的质量进行比较甄别。“未来买方机构的博弈能力将得到增强,承销商的销售压力却会大幅上升。”机构人士称。
“新股批量发行的可能性很大”,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如果能实施,将是发行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可以控制新股爆炒,这可以对总量进行控制,把分散上市变为集中上市,即由少吃多餐变为集中大餐,这样就可以实现控制新股的上市价格。同时上市数量一多,投资者自然就没有多少兴趣去炒作了。
对于市场担心的集中发行分流资金的问题,一些投行人士指出,集中发行后必然有部分质量较差的冷门公司无人问津,发行失败的情况将更多出现,市场资金将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上海一位券商保代对目前分散发行的现状和未来集中发行的可能情景进行了对比:以去年前9个月为例,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员会大致上保持着一个月召开10次会议,平均每次审核两家公司的频率。每个月新股申购也是十几家到二十几家,每周一两家或三五家不等,但很少有一周之内超过五家的情况。而如果采取集中批量发行,一段时间过会的公司将同时拿到发行批文,并且在一个集中的时段内开始招股、申购和安排上市。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将面临更集中的供给。
历史重复 “三高”问题仍为改革焦点
集中发行模式在创业板的三年多历史上曾经有过,但只发生过一次。2009年9月创业板正式启动,首批28家公司集中挂牌。当时新股已经停发一年,炒新资金热情高涨。另外,证监会在此次重启IPO的同时正式放弃了对发行定价的窗口指导,改由市场定价。因此这一次集中发行并未阻止首批创业板公司出现高市盈率发行和超比例融资的问题。二级市场的炒新问题蔓延到了一级市场。
其后,创业板IPO“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格、高超募额)成了证监会和深交所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高价发行的公司过度吸收市场资金,动辄几个亿的资金大幅度超过招股说明书中募投项目的实际需要。这些资金要么是躺在账上拉低了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要么是进行盲目投资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更有甚者,市场曾传言某些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高价收购实际控制人的关联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创业板“三高”的复杂性在于,一级市场高定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级市场的炒作,如果人为压低发行定价,则二级市场的炒作空间又再度出现。因此一些市场人士呼吁加大市场的上市公司供给,形成市场化的定价约束机制。
截至2013年2月22日,证监会创业板部共受理首发申请906家,再融资(非公开发行公司债)15家,其中139家已撤回并终止审查,在审首发企业331家,再融资3家;上市企业355家。从这个情况看,创业板上市的审核已经在满负荷运转,在现有核准制下提高总的供给量空间不大。但是集中发行却可以提高特定时期内的新股供给,从而改变市场买卖双方的博弈天平。
创业板新股热问题此前已有明显降温,这一因素也为集中发行取得成效做了事先的铺垫。去年前9个月,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已经从2011年的48.6倍降至32.8倍,最低已降至12.1倍(科恒股份),市场约束机制作用逐步显现,出现了贵阳朗玛、江阴海达等被迫中止发行的情形。
天平偏向买方
买方机构对现行的创业板发行机制不无怨言。早在2011年4月,时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的王亚伟曾在深交所组织的新股发行改革研讨会上公开表示,与主板的大盘股相比,中小盘股的发行明显有利于发行人,询价机构的博弈力量不足。
主板的大盘股供给量大,网下询价机构可以讨价还价。因此一些发行人甚至要求降低网下配售的比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供求关系在大盘股的发行中已经发生了作用,从而促进了定价的合理性。
但是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的供给却一直严重不足。这并不是说需要融资的企业不多,而是现有的核准制制约了市场供给。单个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实际融资需求不大,但是耗费的审核资源却并不比大盘股低。创业板的盈利持续增长的要求甚至使其上市门槛更高。
一方面是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却是市场游资供给的充裕。王亚伟在上述场合斥责市场游资利用分散的发行节奏循环使用打新资金,而券商则利用小盘股的供给不足营造“秒杀”气氛,诱使询价机构报高价,造成买方机构劣币驱逐良币。
在这次研讨会上,王亚伟已经提出了集中发行的建议,他还建言放宽发行周期,为询价机构提供充足时间研究发行人的基本面。
两年之后,买方机构的建言终于有望成为现实。作为卖方,券商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财务大核查的背景下,创业板保荐业务的风险已经显著提高,而集中发行则将对发行人的质量和券商的承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买方可以挑挑拣拣,会更在乎项目质量。卖方只重IPO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持续再融资。但这一点更考验发行人的长期业绩。
小盘股稀缺性不再
“管理层推这个改革应该是充分考虑到IPO重启对市场的影响”,北京一名不愿具名的保代称,的确原来创业板不少公司发行市盈率太高超募严重,对市场形成了“IPO就是利空”的条件反射效应,目前,证监会一方面进行财务筛查,另一方严打造假的公司,除了有缓解新股发行堰塞湖压力的目的,也有意在做打破发行市场原有利益结构的探索,保代以往的那种“利益为上”的日子已成过去时。
李大霄也表示,未来超募的上市公司会减少。“小盘股的风险加大”,李大霄分析称,批量发行制度的推行,将使小盘股的稀缺性不再,未来它们的估值中枢会逐步下移,不过“让投资者赚到钱”的理念能长远吸引投资者,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能长久健康。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