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价格反垄断调查目的不止于“降价”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首次回应对进口车企的反垄断调查相关事宜——目前上海市发改委对克莱斯勒、湖北省物价局对奥迪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现已查明,两家企业确实存在垄断行为,近期将会受到相应处罚。奔驰及12家日本车企也面临反垄断调查。《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我,我认为反垄断调查剑指大牌跨国企业,彰显了监管部门的决心和勇气,释放出积极的改革信号。数据显示,对一辆进口汽车的最终售卖价来说,生产和运输成本占40%,关税和消费税平均占比20%,总代理经销商的利润占去30%,而其他分销商的利润仅为5%。各汽车企业在华设立的投资公司,即是该品牌进口车在中国的总代理经销商。他们由此掌握对进口车资源、渠道及定价的控制权。国外厂家为了控制市场价格,设置最低限价,经销商一旦突破,就会受到严厉处罚,显然涉嫌价格垄断。
通过相关监管,进口车辆价格会暂时降下来。进口车私自抬价的暴利行为,通过反垄断会有所收敛,这是可以预期的目标。然而,反垄断调查的最终目的不止于“降价”本身。反垄断的根本目的是理顺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调查进口车企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这也为下一步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推进改革。短期的反垄断调查只是治标,而非治本。现在仍以抽查为主,反垄断调查有必要‘常态化’和‘全面化’。应看到,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公平市场秩序是关键。
希望对洋品牌汽车的反垄断调查及带来的价格降低不要挤压本土品牌发展的市场空间。但对本土品牌而言,还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努力。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