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会对国企发展不利吗?
7月3日,新华社发表一组国企反腐的稿件,份量较重。
正在推进的反腐大潮中,国有企业成为重点区域,一些国企负责人落马表明,国企反腐绝不仅仅是抓几个高管,而是通过铲除腐败毒瘤为进一步的制度建设和国企改革铺路。然而,社会上出现一种议论,认为腐败已对中央倡导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改革顺利推进形成严重威胁。反腐力度加大,可能会对国企经济层面上目前尚不错的发展局面形成不利影响。我对新华社记者说,反腐力度加大,不会对国企经济发展局面形成不利影响,只能有利于国企经济发展。
国企之所以成为问题高发的重灾区,有其固有的土壤。长期以来,国企组织设计采取条块管理,从人事任命到纪检监督,都是以内部管理为主,由此衍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内部监管有时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而出现的经营者控制公司现象。具体到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被认为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因,表现是通过内部分利等形式化公为私,使国企内部成为“铁板一块”的“利益王国”。
这些年来,国资委一直倡导的央企规范董事会建设,一个重要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内部人控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从已建立规范董事会制度的五十多家央企企业制度层面看,形式上基本达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不过,从频频爆出的央企高管腐败案以及审计署查出的各类央企重大决策失误和资金违规使用看,很难说这项制度安排已经达到预期效果。不铲除腐败,正在逐步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企而言就将是一个摆设。
当前是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过程中,铲除对改革不利的腐败因素至关重要。不能将目前经济形势不利的账记在反腐上。专家认为,当前,必须坚定不移加大国企系统反腐力度,对腐败保持持续高压态势,如若不然,不仅改革可能遭遇各种破坏,无法顺利推进,而且可能令本来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付诸东流。只有对腐败保持高压态势,才能有助于在下一步改革中杜绝国资流失、利益输送,避免国企改革沦为“少部分人的盛宴”。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