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细则 央企怎能开门?
《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我,问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表当天,你热情洋溢地预言,改革的春天到了。似乎成为中国改革的情雨表。作国今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国资国企改革正在各地陆续展开。但是由于各地现实状况千差万别,目前改革进展快慢不一,多数地方仍“只闻楼梯响,未见人下来”。你是怎么看的?我有点难堪。此轮国资国企改革是继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时隔十余年再次重新启动国资国企改革,但与过去改革相比,面临的形势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前几轮国企业改革不同,这轮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遭遇到更多新挑战。我只能说,没有细则,央企怎能开门?
我注意到,一向用词比较平和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让‘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这样充满感性色彩的句子,说明向民间资金开放的决心,也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大希望。《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了向民间资本开放的七大领域: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和公用事业。其中相当部分是央企和垄断行业。中央的决心没有变。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在京鲁苏陕黑等多地调查了解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决定引发各界热切关注和期待,三中全会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表述思想解放,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由于此轮改革涉及多方利益主体,改革还面临着诉求多元、认识不一、关注错位等问题,加之目前关于改革的顶层设计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细则不明,制约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实施。
上个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有过教训。2004年前后掀起的关于国企改革的争议,最终迫使国企改革绕了个大远路,根本原因就在于细则不明,法治市场不健全,导致出现某些人以小部分资金掌握大资产的极端案例。这些人凭借权力获取肥厚的租金,并没有提升社会财富总量,也无助于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国企改革从8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大概30几年一直在做,这中间几经反复,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留下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后遗症"。现在30万亿国有资产放出去怎么改,怎么做?怎样评估、增值?这些都需要解决。
对于这些担忧,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是公开透明。怎样做到公开透明呢?在推进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时,一定要加强监管、规范运作,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下运作。一方面,从国企自身来说,要进行国有资产审计、评估,要按程序进行,搞清账目;另一方面,从中介机构来说,要公平公正,按照规则进行。
可在国企和民企之间的中介机构又该由谁说了算呢?设立包括第三方专业人员及职工代表等组成的国企改制评估委员会,作为"裁判员"观察、监督国有企业的全过程。同时,可以行使"一票否决"的权利,也就是所反映的问题一经核实,改制工作立即暂停或终止,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办法还有些。
关于混合所有制的一系列担忧,来自于根深蒂固的观念,来自于以往的失败经验,重塑国企改革的信心,只有等细则出台,形成法治市场。否则大家都怕吃亏。 与前几轮改革面临的情况不同,这轮改革的企业基本都是大型特大型企业,这些“巨无霸”往往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与政策博弈的能力较强,改革阻力较大。不仅如此,由于产能过剩和经济处于调整期,企业现实经营状况不佳,潜在风险较多,加之部分企业上轮改革包袱还没卸掉,新轮改革可能出现大规模下岗潮,使改革面临的各种维稳压力巨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为改革成本买单,现在解决的成本可能会更高,钱从哪里来?解决的过程中会否造成新的不公平?这些都是当前改革面临的难题。
当前改革的顶层设计尚未明确,配套政策细则也没出台,这也让不少地方和企业产生了畏难情绪。上轮改革中央统筹协调了多个部门,制定了一整套政策来保障改革推进,但这轮改革中这些配套政策目前还没有出台。虽然全国有多个省出台了实施方案,但是对一些具体政策如何操作还盼望中央顶层设计尽快出台明确。比如员工持股的问题,上轮改革中,一些企业进行了员工持股的偿试,但是进行到一半被叫停了。这轮改革到底该怎么把握政策边界,怎么操作,目前地方推进中心里没底。
目前在中央企业中还有一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和人员包袱较多的企业,要推进改革首先面临着冗员往哪里去、社会事业怎么移交、资产重组中的巨额税费怎么办等问题,现在的有关文件还是十几年前的,早已时过境迁难以适用。比如职工身份置换,标准是多少?平均工资怎么定?如果企业定了职工不答应该怎么办?现在都无新的明确政策。
改革不仅仅指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飞速变革的时代,制度通常跟不上市场变革的步伐。法治市场的精髓,是指利益各方经过磋商制定的细则,也是游戏规则,并且遵守共同游戏规则,市场各方主体不突破法律法规的底线,最终不吃亏。所以,对现在多数地方仍“只闻楼梯响,未见人下来”,要多一点理解,要沉得住气。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